持续数日的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与前员工潘坚“互怼”风波出现转折。8月18日凌晨,双方均在社媒上表示事情翻篇。而潘坚主导的测评账号“微机分”此前发布的剃须刀测评视频,被业内视为此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小小测评缘何戳中徕芬叶洪新的痛点?背后或许与近年徕芬牙刷线巨额亏损带来的焦虑有关。徕芬吹风机被“平替”围剿、新品电动牙刷去年或亏损,今年高调发布的剃须刀承载着徕芬增收增利的厚望。争议漩涡中的徕芬,能否突围成功?
社交平台握手言和
针对产品测评徕芬会有更多披露
8月18日凌晨,叶洪新微博发文称“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而在此前,叶洪新已删去相关控诉潘坚“收钱黑老东家”的微博。随后,博主@楼斌Robin转发微博,并写道“风波就到这里,只要日后不在反复,我们也不再追究”。
至此,自8月16日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与前员工潘坚的“互喷风波”迎来收场(风波回顾,请点击链接)。但,争议未止。今年5月,徕芬推出往复式剃须刀T1 Pro和P3 Pro,一度掀起全网断货潮。爆单的同时,徕芬剃须刀也迎来消费口碑下滑(更多内容请点击报道)。有部分消费者使用T1 Pro后,有刮不干净、电机声音大、电池续航短等反馈。
此前有媒体测试发现,其宣传的“悬浮刀头”实际贴合度不如国际大牌,马达动力参数也存在争议。此次“微机分”测评则直指其实际剃须效率、舒适度甚至不如售价更低的飞科,无疑进一步打击消费者信心。
就此,徕芬有针对性回复。“双方均发文表示翻篇,此事始于微机分视频存在的谬误,现在回归产品本身,请静候徕芬针对产品的回复”,徕芬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
被测评“打不过飞科”的剃须刀
是徕芬的“救命稻草”?
测评视频缘何刺痛了叶洪新?双方个人恩怨外,也与近年徕芬的战略有关。
以“戴森平替”出圈,徕芬最初靠吹风机起家。有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吹风机占线上销量主力,市场份额同比增加11%,增速达76.8%。市场上更多低价品牌围攻吹风机市场。
2022 年到 2024 年的双十一期间,徕芬的全网商品交易额分别为2.9亿元、4.4亿元、5亿元,虽然销量增长,但近两年的增速已经从51.7%降至13%。
如何在经典品类开出更多增收项目,徕芬选择了电动牙刷和剃须刀。同样被寄予厚望的电动牙刷,最终的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有媒体报道,称徕芬前员工透露,2024年徕芬电动牙刷产品线净亏损达8000万元。
叶洪新8月17日的微博内容,或许也能侧面印证牙刷品类业绩承压。叶洪新写道牙刷品类"299元的售价我们只有40%不到的毛利,被70%毛利的对手按在地上摩擦。(我们认输了)这个品类极度畸形,劣币驱逐良币,只有坑蒙拐骗满是套路的可以活。"
由此,徕芬把目光转向了剃须刀。徕芬急需剃须刀这一高毛利品类填补亏损,叶洪新称其“研发投入4年”、“投资超过1个亿”,意图对标国际大牌。此前,徕芬接受南都·湾财社采访时,特别提及对剃须刀品类的期待,“其明确目标就是在产品创新和体验上做到与头部品牌正面对抗,且最终获得一个前列的市场份额”。
风波落幕,产品力能否让市场买单?
曾被叶洪新高调宣称是“徕芬技术集大成者”的剃须刀,究竟能否让市场买单?
希望贴上技术标签的徕芬,如今也面临着不少的相关争议。曾有媒体报道指徕芬发明专利占比不高,硬核的专利技术需要再提升。再者,产品消费体验上,比如以“自研电机马达转速”对标戴森为核心卖点的吹风机,有用户反馈存在噪音大、体验差等问题。至于电动牙刷、剃须刀也被消费者提出品控质疑。
不过,在市场号召力上,徕芬依旧有忠实拥趸。此前,相继卖断货的新品,就是最好的市场说明。就研发创新上,徕芬强调2025年徕芬的研发预算将在增长1.5至2倍,目前已斥资2000万搭建可靠性测试实验室。
中国剃须刀市场中,高端线70%以上份额长期被飞利浦、博朗等国际品牌垄断,低端市场则陷入价格战。主流国产剃须刀价格段均维持在300以下的价格段。
699元的剃须刀定价,用叶洪新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的话来讲,毛利率依旧承压,“大概率今年是100%亏损。不过从长远看,叶洪新依旧有信心,“想长远一点、让(徕芬)剃须刀成为消费者的选项之一”。
基础品类被平替产品围追堵截、新品还未撬开高端市场,此次“互喷风波”已超越简单的“前员工纠纷”,演变为对徕芬商业模式和产品力的全面拷问。
如何让消费者用脚投票,产品才是王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