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阳江市禾虫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举行。这所集科研、育种、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其成立标志着阳江市禾虫产业迈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揭牌仪式。
近年来,阳江市在禾虫工厂化育苗领域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是在国内率先构建起禾虫工厂化中间培育技术体系。该技术突破实现了在内陆山区推广“水稻+禾虫”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显著推动了禾虫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
截至目前,阳江已建成19个禾虫养殖基地,总面积超过2300亩,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与收入增长。目前全市建成禾虫养殖基地19个,养殖面积超2300亩,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
阳江市禾虫产业园。
据了解,该研究院是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托阳江职院投资创办的校属企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担任首席专家顾问,重点开展禾虫遗传育种、增养殖模式革新、深加工产品开发、产业链条构建、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工作。研究院将采取“研究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田间应用转化,旨在建设国内一流的禾虫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小禾虫推动大产业
禾虫,又被称为“软黄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食俱佳,是不少食客的“心头好”。
禾虫。
近年来,阳江市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生态优良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禾虫养殖产业,在苗种中间培育技术体系上实现创新,成功构建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耐盐水稻+禾虫”滩涂生态种养、禾虫大棚高密度养殖以及“禾虫1+N”池塘立体种养增殖等多种新型生产模式。该市攻克了长期困扰禾虫产业的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瓶颈,并在禾虫工厂化育苗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推进乡村振兴和落实“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阳江市禾虫养殖总面积已突破2300亩,主要分布于江城区城西街道、埠场镇、岗列街道,阳东区东平镇、大八镇,以及阳春市岗美镇、松柏镇等多个镇街。据市禾虫研究院院长、阳江职院水产专业教授陈兴汉介绍,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当地禾虫养殖基地将迎来首轮丰收,亩产量预计在15公斤到25公斤之间。
阳江市禾虫研究院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禾虫种业创新中心”“禾虫种养技术集成示范高地”以及“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下设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综合种养与生态营养、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与品牌推广、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五个研究中心。该院将持续推进禾虫遗传育种、养殖模式创新、深加工产品研发、全产业链构建、成果转化与服务支撑等工作,构建覆盖前端肥料与机械配套、中端标准化养殖、后端多元产品开发及品牌营销的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多点”的禾虫产业发展新格局。
禾虫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何突破禾虫供应受季节限制的瓶颈?
市禾虫研究院院长、阳江职院水产专业教授陈兴汉介绍,该研究院正大力推进禾虫大棚高密度养殖和“水稻+禾虫”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显著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具有环境友好、技术可复制性强等优点,有望实现禾虫全年持续供应和反季节销售。面对苗种来源不稳定、核心养殖技术落地难、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现实挑战,研究院计划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持续优化人工育苗工艺,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引入益生菌微生态调控技术,并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
沙㙟禾虫米。
生晒禾虫干。
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合作社”的联动机制,有效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陈兴汉提到:“在研究院的示范引领下,未来禾虫亩产量有望突破100公斤。”下一步,研究院将聚焦全产业链升级,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改良,构建标准化苗种繁育体系,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全面推动禾虫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型。
此外,研究院还将着力强化技术服务和成果示范,组建专业化的技术推广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加快技术落地,带动当地养殖户和企业提升生产水平。同时,积极推进“阳江禾虫”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为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南都N视频记者:丁治加
编辑:丁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