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进顺德村居里那些一米宽的“冷巷”里,杂物被清除,地面也被清理干净,恢复其“建筑的呼吸道”的“本职”。
还有陈村庄头村荒废数十年的“野猪林”,杂草和垃圾被清除,大榕树下将建起绿地公园。根据规划,这里将以榕树为纽带,打造成村庄活化与文化展示的新空间。
2025年7月,基孔肯雅热疫情不期而至。一场“家园守护战”没有止于应急消杀,而是指向那些城乡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从堆满杂物的冷巷,到被“霸耕”的荒地。过去一个多月,顺德城乡环境正迎来一次蝶变。
“冷巷都打开了。”
在顺德伦教街道的永丰村,午后的阳光照进曾经湿暗的冷巷,地面干净整洁。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过去一个多月村里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家家户户之间的“冷巷”们都清理完毕。
冷巷清理前后对比。
冷巷清理前后对比。
蚊虫没有藏身之地,更重要的是,村里环境正在变得干净清爽、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厂房、村里的居民房外,还有社区工作者正在安装纱窗。
岭南村居的“冷巷”,是建筑的“呼吸道”,主要负责通风降温。
过去这里堆满杂物,如果显得杂乱,就会被挡起来,但现在,这些空间都被清理完成。
这不是个案。在伦教仕坂村,南都记者实地看到,在家家户户之间的“冷巷”口,土培绿植代替昔日挡板,就连管道上的凹槽也被包上绿色的纱网。
“冷巷”或只有1米宽,但当每家每户“门外”的空间,成为村居环境“共同体”的卫生死角。这个“小”空间,背后考验的就是村居环境治理的“大”智慧。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筑起村民守护家园的“城墙”。
7月底,顺德伦教街道制定的《村居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公约》,在十个村居获表决全覆盖。公约明确“清公共空间、护集体土地、优庭院种植、强防疫义务、治积水源头”五大倡议,如严禁巷道堆放杂物、不建议种植易积水植物、暴雨后及时清理积水等。
“旨在通过制度引领,加强村居自主管理意识,引导全民参与常态化环境治理。”伦教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伦教街道制定的《村居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公约》,在顺德还有大良街道“W志愿”小程序、陈村镇大都村“防疫积分制”,通过积分奖励激励居民主动清理积水容器。
这次“大考”,正推动着基层治理的创新。
在相邻大良街道,8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一场“冷巷攻坚战”在辖区21个村居同步打响。工作组深入辖区背街小巷,向积存多年的卫生死角发起总攻。
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规范私人住宅排水设施建设,保障社区公共安全,规范私人住宅落水冷巷的规划、建设与长效管理,大良街道同步出台了《顺德区大良街道关于加强私人住宅落水冷巷建设与管理的内部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适用新建、拆除重建住宅和既有住宅改造。
《指引》明确落水冷巷地面须采用混凝土等防渗材料硬化,禁止泥土地面,自建房须设置独立雨水管、污水管、空调专用落水管,实现“三水分流”。此外,公共落水冷巷原则上“能通尽通”,不得设置封闭墙体,确保畅通;严禁堆放杂物,定期检查积水,严禁私自围堵。
更重要的是,冷巷治理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卫生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当前,顺德各镇街通过系统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真正实现冷巷从卫生死角到宜居空间的转变,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这是一套几百万的商品房小区,但业主打开窗看到的是一片烂地。”一位村居干部告诉南都记者,小区对面的一片空地是政府已经收储的用地,但村民街坊们“你占一块,我占一块”纷纷种起了香蕉和姜等作物。
清理后的土地。
“此举占用的是村集体或国有储备用地,且非常招蚊子。”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此之前,上门劝说多次,无果。
甚至,村民街坊随手堆放生活杂物和垃圾的空地,逐渐发展成为周边“默认”偷偷倾倒工程废料和各种垃圾的“荒地”。
但事实上,村民才是对村居环境最重视的群体。
随着村委会和志愿者不断地对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曾经阴暗潮湿的冷巷变得干净整洁,杂草丛生的荒地变得平整敞亮。这些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
仕版村党委副书记何素梅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位老党员,发现邻居紧闭房门的杂物堆积后,主动联系工作人员,配合多方联系屋主子女返回开门,最终清理出十多个积水器皿,减小了蚊虫滋生隐患。
暴雨过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主动地清理积水,希望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公约》落地后,看到每天基层工作者的辛劳,街坊邻居也逐步作出改变,从最初把消杀工作人员赶出门外,“我家没蚊子,去别处喷”;到“霸耕”土地的村民主动联系村委去清理作物,“请帮忙清理一下,都是为大家好。”
清理后的土地。
“有一次在村里买点心,档主的一句‘感谢你们,蚊子真的少了很多’让这一个多月的加班都值了。”在伦教仕坂村的会议室,一位从7月上旬以来进入“无休”工作状态的驻村干部感言,“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又正值暑假……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地加班,就是为了让咱们村里的环境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对“荒地”的清理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8月上旬,南都记者实地走访现场看到,这片荒废数十年、蚊虫滋生的“荒地”已经进入改造进行时,杂草和垃圾陆续被清除。过去一段时间,除了村干部还有近30名村民志愿者自发参与其中。
8月5日南都记者走访时看到,“野猪林”地面的杂草、垃圾已被初步去除。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庄头村村民代表对这边区域变公园和文旅营地的规划充满期待。
这片土地正成为“百千万工程”示范片区的鲜活注脚。庄头村党委委员霍宇良告诉南都记者,关于项目推进和改造前后召开了三次会议。第一次是村委会以上提出配合疫情防控,要对野猪林进行改造,随后开启相关的意见征集工作。第二次是召集野猪林所在小组的村民代表以及全体党员代表开会,征集意见。第三次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会上全票通过改造意见。
“大榕树”公园三期规划示意图。
在意见征集的过程中,村民们提出了想改造成为休闲场所或作为农业土地出租增加集体收入的多种想法。村委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建设成为能够增加营收和村民休憩场所的“大榕树”公园。
“我们不仅要消除卫生隐患,更要让土地重新发挥价值。”霍宇良告诉南都记者,“野猪林”的改造方案明确纳入“百千万工程示范片区”,通过赋予土地新价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村庄活化与文化展示空间。
昔日“荒地”正进一步被“激活”。比如参与“微创投大赛”激发市场力量,充实村民的“钱袋子”;或变身城市公园或文旅打卡地,为“近悦远来”者传递这片土地的人文精神与岭南故事。
统筹:李平、何惠文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 实习生 陈无忧
部分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