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香港代表队在第5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2025)中取得4金1银的历年最佳成绩。其中,金牌得主傅思敏同时被香港一诺中学和深圳市高级中学宣称是本校学生,陷入“深港双重学籍”疑云。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南都N视频记者结合多方回答还原事情真相。
“双校认亲”曝出学籍漏洞
7月18日至24日,第5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以下简称IPhO2025)在法国举行。此赛事是中学生物理竞赛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之一,由各国通过选拔赛选出的顶尖选手参与,其成绩更是被 QS百强高校普遍认可。本届比赛共有近90个国家及地区的420名学生参加比赛。
南都N视频记者在赛事官网看到,赛事规定每个国家或地区最多派遣5人参赛,赛事由全球顶尖高校物理系主办,命题团队包含诺贝尔奖得主及顶尖实验室学者。
南都N视频记者在IPhO官网查询到的有关参赛资格的相关章程。图片来源于IPhO官网
7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发布新闻稿件,祝贺香港代表队共夺得4面金牌和1面银牌,属历年最佳成绩。在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公报中写到,金牌得主傅思敏来自“一诺中学(九龙塘)”。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于7月25日发布的新闻稿件《物理数学奥林匹克 港生夺佳绩》。图片来源于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
然而,就在当天,深圳市高级中学也发布推文高调“认亲”,称该生为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并提到“傅思敏同学代表香港队参赛,获得全球第21名的成绩,主教练为邓世强老师。”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公众号于7月25日发布了一篇有关傅思敏获奖的推文。图片来源于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公众号
傅同学为何同时拥有深圳与香港两地学籍?他代表香港参赛的资格是否合规合法?备受瞩目的国际奥赛金牌得主身陷“深港双重学籍”疑云。
即将关停的学校与竞赛强校
8月11日,香港教育局在回复媒体查询时表示,由于一诺中学的管理及财政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上月28日已通知校方将拒绝注册申请,学校的临时注册有效期于今年9月30日届满后不会获得延展。学校在九龙塘的校舍会于2024/25学年结束后停止营运。当局一直密切跟进学校情况,至今没有接获一诺中学计划迁往红磡结好中心办学的学校注册正式申请。
这所由于管理及财政状况不令人满意,已将关停的学校,是如何培养出“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得主的?
而对岸的深圳高级中学是深圳四大名校之一,属于深圳最头部的高中,这几年学科竞赛搞得红红火火。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CGMO)竞赛中,深高(集团)中心校区高二(1)班滕昭智、国际课程体系高二AL班林泽君两名同学表现优异,双双获得比赛金牌,金牌总数全省第一。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公众号于8月17日发表推文《人数全省第一!深高“双姝”获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图片来源于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公众号
香港负责培训与遴选国际奥赛队的香港资优教育学苑(HKAGE)即刻表示,涉事学生傅同学的参赛与培训资格暂时冻结。
针对傅思敏“双重学籍”事件,南都N视频记者曾联系傅思敏的姐姐,对方称因担心影响弟弟,暂不做回复,她称目前只需听取香港教育局的通知。深圳高级中学的值班老师则称,一切信息以公众号的表述为准,而深圳高级中学的书记以及教导主任均未就此问题回复南都N视频记者。
8月18日晚,南都N视频记者就相关问题询问傅思敏的姐姐得到的回复。图片来源于聊天记录
此前,香港一诺中学校长祈文迪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因为他要搞比赛,我们特别安排他可以请长假”。但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挂学籍”的问题时,祈文迪坚决否认,并表示傅思敏在香港出生,是香港人。
规避竞争与“竞赛移民”
傅思敏为何绕道“双重学籍”?港区青联委员、教育界从业者林泽鑫博士表示,傅同学是参加了大陆赛区的选拔,但是成绩不够获取资格代表国家队参赛,之后便参加了中国香港队的选拔,最后代表香港队参赛。此举存在规避内地激烈竞赛选拔,借助香港赛区突围获取名额的嫌疑。其代表权合法性存疑,有可能是利用香港学籍制度漏洞的竞赛移民,类似于高考移民。
什么是竞赛移民?它其实描述了当下一种令人焦虑的社会现象: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取优势,部分家庭会通过转换地域、赛道甚至身份等方式,让孩子参与竞争相对较小或更易获得认可的竞赛,从而为升学积累资本。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不断加剧的教育“内卷”。这样的方式是一种“钻空子、走捷径”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竞赛平衡。
林泽鑫表示,结合目前的公开信息,傅同学在深高完成相关的竞赛培训,但是代表了香港队参赛并获奖。此举违反了香港《教育条例》中明确禁止双重学籍条款。
各国大学均将“学术诚信”视为底线。傅思敏此次“弯道超车”的行为一旦属实,将面临报名资格欺诈的相关问题,不仅当年大学申请,也会影响未来转学、研究机会与签证诚信。
香港教育局此前在回复媒体查询时也表示,每名学生不能同时在多于一所公营中学注册,呼吁家长应以学童的学习需要和利益作最大考虑,不要误信中介或道听途说,试图以同时注册不同学校以增加其子女的升学机会,令子女身心疲累,承受不必要压力,结果或只会得不偿失;学校亦必须确保收生条件符合现行的香港法例。
避免教育竞争内卷化是亘古不变的话题。2025年7月底,香港特区政府为遏制“考试移民”现象,出台新规要求持受养人签证的学生须在港居住满两年方可享受本地生资助待遇。政策一落地,即引发连锁反应。内地教育机构与本地学校合谋的“借壳办学”乱象浮出水面,多所学校因涉嫌违规操作被曝光。
截至8月13日,教育局已暂停至少两所涉事学校营办资格,并明确表态将严惩违法行为。除了香港九龙塘一诺中学之外,此前因借深圳摘星教育香港学籍的香港崇正中学也被教育局叫停。
香港崇正中学的外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类事件的频发不仅暴露教育监管漏洞,更揭示部分机构利用政策缝隙牟利的灰色产业链,严重威胁教育公平与学生权益。
林泽鑫表示,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利用香港身份优势去海外留学以及参加海外竞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提醒所有的参赛者必须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做到合理合法合规,不要去钻政策的漏洞,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记者观察
“竞赛移民”揭内卷之痛:当教育沦为“捷径”博弈
“竞赛移民”背后,是教育内卷化下家庭与个体的无奈突围。当顶尖高校的入场券与奥赛成绩紧密捆绑,当“清北锁定”成为稀缺资源的象征,功利性追逐便不可避免地扭曲教育本质。这种“赛道转换”的投机,不仅折射出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深层矛盾,更暴露了单一评价体系对人才定义的窄化。教育竞争若只剩“捷径”与“内卷”的二选一,注定没有赢家。唯有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枷锁,推动招生评价多元化,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而非沦为“资格赛”的军备竞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