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新牧歌|报告文学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08-21 10:26

8月盛夏,快艇从广东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港出发。流沙湾附近的蚝田星罗棋布。晨光下,千帆耕海,轻舟踏浪,在粼粼金波之上犁出一道道银色的浪花。

近海渔排井然有序,组成一副副架设于海天之际的棋盘,又似一行行留白的稿笺。这是人与大海永恒的主题——一面与风浪落子对弈,一面将岁月写成诗篇。

离岸大约10公里处,上百个周长在60—120米的圆形重力式深水网箱跃入眼帘。成千上万条金鲳鱼竞相逐食,水面喧腾如沸。这样的网箱,全省有6000多个,它们沿着广东超过4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汇聚成一条吸纳海洋能量、化育无数生灵的神奇珠链。

不远处,是广东最早投产的智能化养殖平台之一“海威2号”,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的半潜式桁架结构,宛如“钢铁堡垒”一般矗立于碧波之中。

3445cb11-65c6-4af2-9cc9-312a64173025.jpg“海威2号”宛如“钢铁堡垒”矗立于碧波之中。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一个小时的航程,串联起广东多年来“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升级史。

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曾为“鲜在广东”留下见证:韩愈被贬潮州时,专门作诗感叹海产品的琳琅满目和烹饪方式的讲究;“老饕”苏东坡寓居岭南时,发明了生蚝“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的新吃法;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则在海康(今湛江雷州)吃蟹品酒消愁,由衷赞美:“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

耕海牧歌,源远流长。据传为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食蚝》诗有云:“亦复有细民,并海施竹牢。掇石种其间,冲激恣风涛。”描述的就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在海边插竹垒石人工养蚝的过程。明清时期,人们在珠江口地区改造海边的低沙田,以堤围圈筑,出现了早期的港塭养鱼。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5,连续30年居于全国第一。辽阔的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过程中,广东人骨子里的敏锐与实干,一次次在大海的变幻莫测中凸显。在进与退、用与舍之间,他们探索出一条科技驱动、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磨砺出“与海共舞”的坚韧和智慧。

53898f5c-f702-4829-bea9-486959f3d3b9.jpg

渔业“芯片”的育成术

水产苗种是现代渔业的“芯片”。

到阳江市阳西县,就能一睹海水养殖鱼苗这枚“芯片”的真容。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为67.96亿尾,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而广东有将近一半的海水鱼苗,产自阳西县。

阳江市海水种业创新发展协会会长陈朝,是阳西县颇有名气的育种专家。刚破卵的鱼苗仅有针鼻大小,他只看一眼,就能断定已孵化了几个小时。

踏入他位于月亮湾的种苗繁育基地,只见一个个方形的孵化繁育池整齐地排布于走道两侧,美国红鱼、盲曹鱼、黄鳍鲷、金鲳鱼、紫红笛鲷等各种海鱼亲本,在模拟天然海水盐度环境的池水里悠然游弋。池底留有经过特殊设计的凹槽,用于排水滤卵。

这便是陈朝给鱼建的“妇幼保健院”。他在室内来回踱步,时而检查恒温设备、过滤系统,时而叮嘱技术人员调控水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腥味,散发出生命孕育的独特气息。

b120d2c9-1c9e-41b9-8908-3a01f803d575.jpg在阳江市阳西县的种苗繁育基地,工作人员观测鱼苗生长情况。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一提到老本行,他立刻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这鱼‘谈恋爱’呢,和人是一模一样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温度、咸度、光照,都要达到最适宜的条件,才能帮它们‘培养感情’……”

看似云淡风轻的言语背后,却是陈朝为了摸透育种“密码”四处奔走、饱尝艰辛的30年坚守。而这30年,恰好也是广东海水种业从“捞鱼”走向“造鱼”的关键转折期。

早在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就在《广东新语》中详细记载了鱼苗生产从捕捞、分拣到运输等各个环节。当时,鱼苗捕捞十分兴盛,“水陆分行,人以万计,筐以数千计,自两粤郡邑,至豫、章、楚、闽,无不之也”。

陈朝是土生土长的沙扒人,小时候经常到海边捕捞野生鱼苗。一网下去能捞到多少,捞到哪些品种,完全“看天吃饭”。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工育种技术才开始在沙扒镇逐渐普及开来。

起初,陈朝在露天鱼塘养美国红鱼。他承包的100多亩鱼塘,因为台风肆虐、排水不畅等关系,11年间被冲了12次,每次都损失惨重。

其间,他把目光投向了室内海水育种。一方面,沙扒镇一带海水水质优良,盐度在18—22‰之间,是鱼苗繁育的天然温床;另一方面,优质的海水鱼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公斤鱼卵售价几千至数万元不等,收益相当可观。

种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陈朝利用到福建、海南、台湾等地购买鱼苗的机会,四处请教专家,又不辞辛苦跑遍全省,远赴海南等地实地考察。到了繁育期,他彻夜待在池边,不眠不休地观察、守护待产的雌鱼,并绞尽脑汁地琢磨催产技术。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历史学家范文澜谈治学的这对名联,同样适用于所有干事创业的人——要想出成绩,就得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陈朝有厚厚一沓记录本,上面记录着水温、盐度、溶解氧、各种鱼类的排卵周期……密密麻麻的数据,点点滴滴都是心血的见证。

陈朝将他的育种“秘诀”归结为一句话:把每一条鱼都当成朋友去了解。他发现,鱼“谈恋爱”的方式形形色色:有的性子急躁,有的文静慢热。青斑就是后者的典型,它们交配前,先要“处”上一段时间,讲究“情调”。雄鱼会用头部和身体摩擦雌性的腹部,慢慢“擦”出“爱情的火花”。

为了捕捉到这转瞬即逝的“浪漫时刻”,陈朝曾经连续两天两夜守在池边。就在他眼皮打架时,期待已久的“仪式”终于上演——两条亲鱼优雅地靠近、相互触碰,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水下芭蕾,直到雌鱼顺利产卵。

a7e6c355-19c0-4260-b538-02ab48c3a304.jpg工作人员观测鱼苗生长情况。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光是掌握盲曹鱼交配、产卵的习性,陈朝就耗费了足足4年时间。如今,他的技术团队通过精准调节温度等条件,能让盲曹鱼等20多个品种的亲鱼在室内产卵,还可根据需求调整产卵期,有3个品种能做到一年四季随时产卵,响应客户需求。

让海水育种像大棚蔬菜一样全程可控,这是沙扒镇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的梦想。自2010年以来,他一直在和一种叫轮虫的微生物“较劲”。

如何给刚开口的幼苗喂上最合适的“初乳”?这曾是摆在所有海水种苗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直接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轮虫是大多数经济鱼类幼体的天然饵料,过去主要依靠野外采集。为了实现人工培育轮虫技术上的突破,林李泉无数次坐在显微镜前,聚精会神地观察轮虫的活动,反复调整培养液的配方;他率领团队搭建了专门的轮虫培养池,改进投喂策略,密切监测鱼苗摄食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李泉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轮虫也能人工培育啦!从此,开口期幼苗的进食难题得以解决。这项技术创新,让鱼苗的成活率奇迹般地提升了10倍以上。

近年来,广东海水种业攻关捷报频传:野生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人工驯养与规模化繁育技术得以攻克,章红鱼人工繁殖与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率先在全国突破,黄金鲹、巴浪鱼人工繁育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潮州饶平海鲈实现省内全流程人工繁育……一粒粒“蓝色芯片”正被加速点亮。

“深蓝接力”的父子兵

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除了要有出色的“芯”——种苗,更离不开强大的“器”——先进的养殖装备。

2023年6月,投资超3000万元的半潜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在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港下水投产。

“海威2号”拥有3万立方米的水体空间,单个养殖周期的产量可达50万公斤以上。平台还搭载了光伏电力系统、5G通信模块和自主设计的渔业大数据系统,能实现养殖全程数字化管理,包括自动投饵、实时监测等功能。工作人员通过压载系统控制平台上浮下潜,就能完成采收、网衣清洗等繁重作业,养殖效率大增,人力成本节约六成。

53964ba6-ae2b-4f15-8e58-32ff6e18f9e4.jpg“海威2号”迎来首批“住户”,约100万尾、20多万斤的金鲳鱼苗以及部分鳘鱼、军曹鱼被投入网箱。南方+记者 张令 摄

“海威2号”的“掌舵人”,是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每次登上这片汪洋中的“钢铁堡垒”,年过六旬的他,总是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谁能想到,一个祖祖辈辈以打鱼、耕种为生,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农民子弟,一个40年前还在土塘养虾的退伍军人,一转眼,竟成了湛江第一个“渔业重器”的缔造者?

刘定的脸,是湛江标志性的红土色,说话时总是笑呵呵的——那是一种与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看过太多惊涛骇浪而独具的豁达与平和。

刘定1960年出生于雷州市覃斗镇。1982年,他从部队退役回乡创业,开始养殖对虾。

湛江拥有悠久的养虾史。明代《雷州府志》在“土产”篇中,就已把虾列为当地特产。

1988年,刘定追随时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赵法箴学习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那时,50多岁的赵法箴每天天不亮就去育苗场例行检查,一发现问题,立刻脱了外套下塘干活。老师这种认真、果决的行事风格,对刘定此后的创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4年,刘定创办了海威集团的前身——湛江海威水产有限公司。取名“海威”,意为“进军海洋,振兴国威”。

正当刘定的事业驶入快车道之际,一次沉痛打击突如其来——2008年,公司近海养殖设备被一场台风悉数摧毁。当他赶到现场时,基地已是满目疮痍,捞上岸的死鱼堆积如山,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关于台风巨大的破坏力,史料中不乏记载。秦观于元符二年(1099年)被贬至雷州,他在组诗《海康书事十首》中,就描绘过岭南地区台风来袭时“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的可怕景象。

每次台风预警一来,刘定就会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2015年,台风“彩虹”肆虐,一位客户的渔排被毁,血本无归,还欠着海威集团280多万元的饲料款。“他都倾家荡产了,我们怎么忍心再去追债?”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刘定站在破碎的码头,望着海面散落的木板和养殖户绝望的眼神,那种无力感再次深深刺痛了他。

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挺进深远海,打破传统渔业养殖“受制于天”的魔咒!

2022年4月,湛江首个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海威集团斥资2000多万元打造的“海威1号”建成投产。

然而,面对刘定“吃螃蟹”的魄力,“老对手”台风丝毫没有手软。又一场风灾给他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海威1号”网箱内的3.6万多条鱼死亡近2万条,直接损失达到1000多万元。

“今年损失,明年再战!”从军的经历,锤炼了刘定不折不挠的性格。“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后来的“海威2号”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历时10个月。在刘定的指挥下,技术团队汲取“海威1号”的教训,改进各项设计细节,着力提升平台的抗风浪性能。平台吃水深度增加至水下12.5米,底部增设了人工生态礁体,为鱼群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庇护所”。

下水那一刻,“海威2号”的主体桁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刘定注视许久,终于感到一丝踏实:“有了它,我们真正在蓝海扎下了根!”

fcf6f6f3-b310-4a76-a2a9-1864397b1ad3.jpg“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捕捞忙。 张锋锋 摄

2023年,海威集团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变化——刘定的小儿子刘东戈出任总经理一职。

刚过而立之年的刘东戈曾留学英国,主修金融,毕业后在深圳一家知名证券公司工作三年。当上“小刘总”之后,他感悟最深的,是父亲这辈子有多难。

平日里,刘定经常说:“这一行太辛苦,像我这个岁数还在干养殖的,全湛江就没几个!”对于话里包含的骄傲与苦涩,刘东戈终于有了切身的体会。

特别是每次在台风夜里,看到刘定盯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辗转难安,他愈发明白,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不仅是父辈的心愿,更意味着一份责任传承。

经过两年多的摸爬滚打,刘东戈渐渐挑起了大梁。今年上半年,在水产品出口方面,他带领团队做出了3000多万元的业绩。下一步,他打算单独成立一家育种公司,完成上市融资。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幅更加宏大的蓝图,正在这位年轻的接班人头脑中酝酿。

给鱼“建房”的设计师

“海威2号”诞生后不到一年,又一颗新星在湛江市东海岛西南侧海域升起,并接过了“广东最大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头衔。

这就是“恒燚1号”。平台总长101米、宽47.5米、高27.5米,面积比11个篮球场还要大;养殖水体规模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48个标准游泳池——这个重达2000吨的海上“巨无霸”,从设计到主体建造完成,只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

这惊人的“湛江速度”是如何造就的?

没有人比“恒燚1号”总设计师、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更清楚问题的答案——这是用100个不眠之夜,8家联合体单位、上千名员工一起“脱了几层皮”才换来的奇迹!

出生于1987年的王宏,原本是中国船舶集团的工程师,2019年被柔性引进至湛江湾实验室工作。在湛江,他一次次为大海的浩渺所震撼。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开阔前景,湛江湾实验室包容、多元、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他选择在湛江定居,把这里作为自己科研长跑的新赛场。

2023年7月,接到主持“恒燚1号”建设的任务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头大”!他一人身兼总设计师和项目经理,从方案设计、材料采购、现场建造,到下水、试验、拖航、安装等,要办的事千头万绪、堆积如山。

“天下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王宏把这句话作为他的朋友圈签名。他为设计方案定下一条总纲——这是给鱼“造房子”,所有的设计,一定要服务于养殖。

在做总体性能和主体结构设计时,王宏的团队摒弃了以结构为中心的传统设计理念,更加注重平台结构与养殖功能的融合设计。在以往更多考虑网箱本身抗台风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更加注重考虑鱼的抗台风能力:连续浮体为鱼群构造深水“避风港”,矩形张紧式网衣解决网衣磨损以及伤鱼等问题……其目的,就是让这个鱼住的“海景房”安全、宽敞又舒适。

更大的压力,来自工期的紧迫。

7月项目启动,8月完成114份图纸设计,8月20日船厂开工,11月桁架主体合龙……那段时间,王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深夜,设计室内灯火通明,团队通宵达旦地开会、改方案,他带着被子,就在办公室里睡折叠床;白天,码头上机器轰鸣,焊光闪烁,他和工程师端着凉透的盒饭,在嗖嗖的海风中紧张地讨论施工细节……

随着“恒燚1号”交付投产日期的临近,他每一天都得使出浑身解数,“像打地鼠一样”,应对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大到找海事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办理拖航许可,小到协调码头加装橡胶护舷,他“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

8f90d45e-1e0f-48cf-a27e-a6afa3737cc0.png“恒燚1号”上正在收鱼。 湛江湾实验室供图

王宏的家人都在武汉,刚到湛江时,儿子还不满半岁。在平时,每隔半个月,他便会开启一趟“跨省通勤”的模式——周五下班后飞往武汉,然后赶在下周一上班前回到实验室。但在建造“恒燚1号”的那几个月,他即使出差路过武汉也无法回家看看,真正体会什么叫“三过家门而不入”。

另一位设计主管,在妻子临产前一个小时还在处理工作。女儿出生后,他只请了一天陪护假,第二天晚上就主动返回实验室加班……愧疚、担当、“顶硬上”,交织成那段日子苦乐参半、一言难尽的滋味。

2024年4月,“恒燚1号”投入运行,不到半年,便迎来了大考——当年9月,最大风力达到17级的超强台风“摩羯”过境,王宏和团队成员都紧张地守在监控屏幕前。当看到平台在暴风骤雨中稳如磐石,而且事后经过检验,发现主要设施外观完整,网衣未发现破损,网箱中总计36万尾金鲳鱼、章红鱼等鱼苗,淘汰总数不足100尾。他的心终于安然地放下。他说:“大海会奖励每一个真正热爱她的人,那一瞬间的感动,让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广东“蓝色基建”的科技含金量不断提升,现代化“耕海舰队”日益壮大: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全国最大的风渔融合养殖平台“伏羲一号”,粤东最大支腿式(桁架式)重型海洋牧场平台“龙宫号”……从科研到应用,众多“全球首创”“中国第一”,合力筑牢、壮大“蓝色粮仓”,让“海洋牧歌”愈唱愈响亮。

458fde31-dca6-46a2-9412-61816d3a74c7.jpg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仓,发电和养鱼同时在“伏羲一号”上成为现实。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巧思迭出的“锁鲜术”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涵盖从“一粒种”到“一条鱼”,从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到用海管理等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链条协同发力,方能释放最大价值。

白蕉海鲈,是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的一张“闪亮名片”。生长于咸淡水交汇的独特水域,白蕉海鲈以体型修长、口感鲜美享誉四方。2009年,“白蕉海鲈”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何让这条“有故事的鱼”,从珠江口“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珠海集元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祖铭,为此摸索了将近20年。

谢祖铭是汕尾人。2005年刚到斗门时,他从餐饮业做起,后来又涉足白蕉海鲈的养殖、代购代销业务。可没料到,出师不利,他养鱼的第一年就遇上了天灾。

2008年初,连续一个月的大范围寒潮和阴雨天气,使得白蕉镇的养殖户出现恐慌情绪。因为担心鱼会冻伤受损,人们争先恐后地出货,导致鱼价一路下滑,跌破了养殖成本价。

一番“割肉清仓”的操作结果,使谢祖铭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10亩鱼塘,竟然亏了100多万元!

efb25024-f562-4580-ac10-b9ceb49186a8.jpg珠海白蕉海鲈养殖基地。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从小就脑子灵活的他,转而开始琢磨:假如在丰收时收购海鲈,再用冷链储藏,等到年底或是禁渔期“错峰出售”,能不能化“危”为“机”呢?

横亘在他面前的最大障碍,是中国人信奉了千百年的“饮食之道”——“不鲜不食”。

春秋时期的《论语》就曾提出:“鱼馁而肉败,不食。”也就是说,鱼一旦不新鲜,就不会有销路。那么,仓储的海鲈又该怎么保鲜呢?

谢祖铭想到了小时候父辈们做鱼时的办法——趁鱼鲜活的时候尽快排干鱼血,这样能让鱼肉保持鲜甜、清爽。但到底在海鲈哪个部位放血最好?光是这一点,就让他和工人们试验了一个多月。

他接着又尝试了腌制海鲈。为了达到标准化生产,他一天最多试吃过100多条腌鱼,蒸、煎、焖、煮,变着花样地尝试,直到满意才罢休。

“快手菜”的流行,让谢祖铭又想到了一个点子——海鲈切片,做成酸菜鱼预制菜。可当他一提出这个想法,立刻遭到身边人的齐声反对:海鲈的肉在烹饪后呈蒜瓣状,蒜瓣肉怎么能切片呢?

谢祖铭偏偏“不信邪”,就喜欢“做一点别人没做过的事”。他带着加工师傅,没日没夜地研究鱼片的下刀角度、切片厚薄、力道深浅,每个技术步骤都量化为具体指标。

2017年,集元水产成了斗门第一家推出海鲈鱼片的企业。经过深加工的白蕉海鲈,从过去1斤只能赚两三角钱,到现在能赚3元多,利润增长了10倍以上。

“想要干事创业,就一刻也不能停歇,没法躺平。”谢祖铭抱着这样的想法乘胜追击,转战线上平台,尝试直播带货。

另一边,斗门更多的企业正铆足劲儿,在水产精深加工的快车道上冲刺。

26c34ada-1629-4734-85d4-70cf8a410d72.jpg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诚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离集元水产一步之遥。走进该公司的无尘加工车间,一幅机械臂与灵巧的人工协同操作的画面跃然眼前:去鳞、开背、臭氧消杀、精准腌制、真空打包、急速冷冻锁鲜……顷刻间,一条条活鱼就在自动化流水线上蝶变为鱼片、鱼块、鱼柳等各种形态的产品。

从塘头捕捞到送进工厂加工,全程控制在1个小时内;起鱼柳在8秒之内完成;加工后的鱼立即冷冻,冷冻后15分钟内完成入库……公司负责人谢伟强相信,制定标准、严格执行,是做好品控管理的不二法门。

谢伟强是湖南人,刚刚迈入知天命之年,今年是他来珠海的第三年。30年丰富的养殖业经历,让他谈话时语调铿锵、底气十足。“你看,‘食’字是怎么写的?是‘人’字下面一个‘良’字!做食品的,讲的就是良心。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公司最近新添置了一台液氮速冻机,只要几分钟,鱼肉的中心温度就可以降到零下18摄氏度,能最大程度锁住海鲈的营养和风味,但每吨冻品成本会比原来的速冻方式高出1000多元。谢伟强说:“我们都觉得,这钱花得值,因为它更大程度上锁住了鱼的鲜味,产品质量会更好。”

“现在哪一行不卷?要卷就卷品质、卷创新,不能卷底线!”今年初,谢伟强的团队精心研发了一款高品质的松鼠鲈鱼新品,成功打入英国市场,第一个月就出口了一个集装箱,共有2000多箱、数万条松鼠鲈鱼,市场反响热烈。

随着斗门预制菜产业园、湛江国际水产城等项目落地生根,金鲳鱼、生蚝、海鲈三大海鲜品类,每个品类近200亿元级产业链朝着纵深发展。

放眼未来,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更多的海洋经济增长点陆续“浮”出水面。

牧洋为田,向海而兴——这是岭南先民自古以来赋予“沧海桑田”的别样诠释;勇立潮头,无惧浮沉——这是大海给予人们最深刻、最伟大的馈赠。

广东的实践深刻印证: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不仅是一场渔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明进阶。

这是一条通往人海和谐、永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观察

人海和谐的耕海牧渔路

作为中国海洋大省,当前,广东在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将“疏近用远,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耕海牧渔”新路。

潮州饶平的探索,就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坚持这一原则的典型:通过“木改塑”,拆除传统木质渔排、建设新型塑胶渔排,让传统木质渔排与新型塑胶渔排“交班”,压减近海养殖空间、拓展远海养殖规模,以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饶平鱼多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健算了一笔生态账:“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空间利用率更高,环保性能优越,使用寿命也更长。相较于传统木质渔排10—20年的寿命,新型高密度塑胶渔排的使用年限可达20—30年。”

此外,由于抗风浪能力强,新型塑胶渔排可以在更远、更深的海域使用,有助于压减近海养殖空间、拓展深海养殖规模。而使用新型塑胶渔排,也将使周边海水流动性更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水质。

不仅是饶平,目前全省已升级改造养殖设施超5万亩,累计清拆传统网箱、蚝排等超6万亩。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大力推广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逐步淘汰传统“木质+白色泡沫浮球”的落后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事实证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正在让海洋生态变得越来越好,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在“格盛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附近海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定时投饵吸引了大量自然鱼类聚集,进而引来了以鱼为食的中华白海豚。

同时,深海养殖区的重力式深水网箱等设施使用锚固系统固定,并不适合拖网渔船作业,反而为其他鱼类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避风港”,这客观上起到了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效果。

碧海银滩就是金山银山。当一抹晚霞染红珠江口的海面,一群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南方+

编辑:黄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