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广东研学新风向:告别“打卡式观光”,让研学更有料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5-08-21 19:37

今年暑期,广东研学市场呈现鲜明的“冷热分化”态势:内容空洞的“游而不学”项目遇冷,而注重深度体验、教育实效显著的课程则持续火热。与春秋季大规模集体研学不同,暑期广东研学产品呈现出特色化、多场景、跨行业融合的新特征,这些逐渐回归教育本质的研学产品,正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家长的信任。

从 “走马观花”到 “深度沉浸”

广东研学赛道刮起“体验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广东研学的拥挤赛道中,跑出了一批重视实践体验的“黑马”产品。多家研学机构摒弃 “打卡式”走马观花的课程模式,转向专注行业深耕、强调躬身体验的研学设计。

图片

南都记者采访了解到,《穿越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研学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学校、青少年群体及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耕学+研学中心”暑假新推出项目,其中五大主题全部爆满;酷爸团于暑假期间推出“大疆无人机科技研学”5期,每期均报满;专注于艺术、人文领域的视艺则推出了“岭南货币史”“潮州寻美古代”等课程,学生和家长的“重购率”高企。

究竟什么样的研学课程可以从手机、电脑前夺取学生的“关注”?又是什么样的研学产品可以赢得家长的“放心”?

学生喜爱:在“玩”中激发探索欲望

拥有15年艺术领域从业经验的视艺空间创始人贺美艳,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观察。她告诉南都记者: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在多数亲子研学陷入双重误区——要么拼命灌输知识让研学变成移动课堂,要么挂着研学幌子做表面游览。真正的研学之“玩”,是“发现新大陆”后激发的探索欲望。

图片

孩子们在《穿越1927广州起义》研学活动中。

广州起义纪念馆推出的《穿越1927广州起义》正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红色历史转化为“可体验、可感触、可沉浸”的剧本冒险。参与研学的9-12岁青少年“踏入”1927 年的广州,化身起义指挥部成员、革命军人、工人阶级代表或农民武装代表。这套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专家团队历时五年研发的剧本,让学生在纪念馆真实历史现场“穿越”烽火岁月:亲历战前72小时的紧张筹备,通过情报分析破解敌情、战术操练协同作战、路障建造加固阵地、物资运送保障后勤;与战友并肩在高度还原的指挥部、秘密据点中争分夺秒完成生死任务;最终高举红布带振臂欢呼,“参与”伟大起义、“见证”苏维埃政权建立。课程通过 NPC 互动、解谜任务等形式融合史实,例如在“暗流涌动”环节推理敌特身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结合微党/团课、纪念馆参观,学生直观感受革命精神,如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剧场的《国际歌》奏响场景、红布带悬挂木棉树上的收尾仪式,更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与复兴责任感。

图片

孩子们为木棉树绑上红布带,致敬革命烈士。

研学的主体是孩子,懂孩子心思的才能做出好的研学产品。成立于2015年的广州酷爸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早专注亲子活动的品牌之一,深谙此理。秉持“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愿景,10年间自主开发5大系列、50余款亲子研学产品,服务超10万家庭。

图片

“无人机科技”研学活动注重实操体验。

创始人洪懿铭介绍,暑期“大疆无人机科技”研学中,导师系统讲解无人机知识后,孩子可亲手操控飞行,还能学习大疆机甲编程并实操。该课程5期全部报满,参与者以8-12岁为主,男孩占比超 80%,凸显科技类研学在男生中的高人气。

家长信任:从“看风景”到“重体验”的理念升级

“为什么要用超级计算机去算圆周率小数点后几万位数字?”一名上过视艺课堂的孩子对他妈妈说:“就像印象派用颜色,只要用多一些颜色,看起来就不一样了。算数再算多几位,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样了。”贺美艳与南都记者分享了这个故事,她说这正是孩子在欣赏过印象派大师作品后,产生了独立思考和感悟的生动体现。

家长对研学的核心期待,是让孩子真正学有所获——最好能将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至少能走出电子屏幕,对世界与知识多一份好奇。贺美艳认为人文类研学最贴合这一需求:“历史是贯通的,孩子去过西安,就会了解唐朝历史与人物,回到学校能提取‘长安荔枝’等写作素材;文化也是贯通的,比如我们的‘双塔记’课程对比广州塔与赤岗塔,孩子们会从中明白古今建塔用意之别,发现原来情感是这样通过一个事物来传达的。”

图片

洪懿铭也观察到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从“看风景”变为“重体验”。家长不再满足传统“打卡式”旅游,更期待孩子在玩乐中获得启发,培养科学兴趣与思维能力。“当前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家长渴望让孩子早接触、早认识新科技,感受科技魅力与发展,满足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研学归真:在探索中实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

研学的本质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结合,“游”和“学”缺一不可。如今广东研学产品在创意设计、内容深度、教育价值转化、跨学科融合、体验互动等方面均显成效,让学生从“旁观者”变身 “参与者”;业界更关注教育本质,家长对优质研学产品的认知与信任度也显著提升。

洪懿铭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广东研学市场的积极变化:体验上从浅入深,过去研学多“走马观花”,学生忙于场馆打卡,深入学习机会少,现在学生家长需要的是能沉下心来的深度体验;价格上回归合理,前几年市场快速发展时,部分机构追求利润导致价格虚高,而随着竞争加剧与家长理性化,价格逐渐回归价值本位,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安全上得到重视,安全是所有教育意义与体验价值的前提,前几年部分机构重利润轻安全,细节存在不足,如今行业规范化提升,安全成为衡量品质的重要指标,如酷爸团每次活动都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交通食宿、活动设计、应急处理等环节均有明确安全标准与责任人。

三大创新实践

看广东研学践行“体验”为本

1:走进古村落,让土地成为活课堂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品牌负责人介绍,塱头项目暑期有了新业态,成立了耕学+研学中心,聚焦“耕学”“研学”业态。作为新时代弘扬耕读精神的教育实践平台,通过沉浸式乡村体验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兼具文化传承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始终坚持“向土地学习”。据悉,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两大重要业态将共同构成塱头模式的文教“双核”,促进人的成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图片

南都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已开发了“我是塱头小匠人”“从田野到餐桌”“未来民居设计营”“奔跑吧!少年”“诗书雅乐读书郎”“我在塱头做导演”等六大主题的研学课程,其中前五大主题均为免费,最后一个“我在塱头做导演”为5天4晚公益价研学课程。

2:酒店跨界联动,开辟研学多场景新空间

广东多家酒店凭借自身资源,打造了多种研学场景,连接教育的新赛道,让学生真正“动手”实验起来。

图片

毗邻白云山麓、云溪植物园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融合城市探索与自然教育的非凡体验空间。在4号楼四层打造户外研学“空中森林营地”,5天4夜的双语生态营,每天都有丰富的特色活动,让孩子亲手触摸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湛江花园酒店携手湛江市湿地保护协会开展红树林湿地研学活动,参与者深入滩涂实地观察,在专业指导下观察生态,亲身体验“生态友好型酒店”的可持续实践。

在花园酒店品牌40周年之际,岭南酒店特邀汝瓷非遗传承人到南沙花园酒店开启汝瓷研学活动,讲述跨越千年的汝瓷历史与艺术精髓。亲子家庭不仅可以在现场亲制专属的汝瓷作品,体验“汝瓷拼图装裱”与“手捏瓷品上色”双重创作乐趣,还可以将这份融合花园酒店40周年记忆的独特作品带回家中。

中国大酒店与花园酒店联手策划的“岭南荔枝溯源研学之旅”甜蜜开启。孩子们深入果园亲手摘下鲜果,化身小小调饮师调制独特荔枝特饮,沉浸式解锁“荔枝+文旅”的跨界新玩法,创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鲜果的甜蜜中触摸岭南风物脉络。

3:博物馆+酒店,解锁历史文化新体验

今年暑期,中国大酒店联合广州博物馆,开启“消失的名菜”研学工坊。

图片

广州博物馆和中国大酒店联手开设的AI美食课。

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沉淀着岭南先民千年来的饮食智慧。秦汉时期岭南人的餐桌有何特色?民国时期的 “老广” 钟爱哪些美食?彼时酒楼与茶楼又存在怎样的差异?学生们的研学之旅从广州博物馆和中国大酒店开始穿“粤”岭南饮食史,上AI美食课,复原百年粤味。

图片

孩子们复刻 “消失的名菜”。

南都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消失的名菜”复刻民国时期广州名菜以来,今年已进入第五季。在菜式研发前,主办方将部分文物菜谱信息输入到AI中,生成了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消失的名菜”。 如今,这份创新探索已融入到研学课堂。广州博物馆研学导师现场指导,教孩子们运用 AI 功能,输入 “魔法指令”,生成独具创意的 “消失的名菜”。无论是承载古早韵味的家常美味,还是充满未来感的 “赛博岭南” 料理,都可在孩子们的创意中诞生。在中国大酒店,换上特别定制的小小厨师服,在星级厨师的带领下,学生探秘五星级酒店的后厨,近距离领略现代粤菜烹饪的精妙,更可亲自操刀、掌勺,与星级厨师共同复刻第五季 “消失的名菜”——家乡炒柚皮。

从红色历史沉浸到科技实践操作,从乡村耕读到非遗体验,广东暑期研学正以“体验为本”的转型,重新定义着“游”与“学”的融合之道,让教育在真实场景的探索中自然发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思敏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