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存有四百余位听障者,重庆手语民警“巧姐”照亮无声世界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8-21 14:30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带领一支懂法律又懂手语的民辅警队伍,用耐心和真情,架起走近听障人士的桥梁,让“无声者”得以重新被听见。

图片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分局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

近日,公安部“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何巧介绍,警务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不仅为红岩景区的听障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也在线上线下为辖区400余位听障人士提供帮助。该警务室近年组建起专家团队,邀请来自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警察学院的法学、心理学教授共同关爱听障人士,还吸引了1200余位志愿者走进社区参与听障人士服务。

当前,“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工作模式已在重庆多个区县推广,何巧说,重庆市公安局依托警务室正积极探索开展手语人才培训班,未来将至少为重庆市每个区县培养一名懂手语的民警。

“无声者”的信任

8月中旬的重庆,刚下过一场雨,雨水洗刷了酷暑,带来一丝清凉。重庆沙坪坝区红岩景区内,游人如织,当地特色“老鹰茶”摆在红岩派出所门口,方便往来的游客解渴消暑。铁皮茶桶旁,就是远近闻名的“巧姐无声警务室”,警务室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室内摆放着手语书籍、助听器、老花镜等设备,何巧和她的同事陈浩南,正通过视频连线为一位听障人士排忧解难。

图片

无声警务室一角。

熟悉何巧的人,都喜欢叫何巧“巧姐”,巧姐人亲切,笑起来有一双月牙眼,一些民警总说,那些听障的爷爷奶奶,最喜欢何巧。对于特殊的听障群体而言,何巧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些年,不少人专程慕名前来重庆红岩景区,就是为了请何巧用手语给他们讲一讲红岩故事。

红岩景区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至今,何巧仍保留着一位听障游客发来的微信:警察会手语真好!此前,这位听障人士前来红岩景区旅游,何巧负责讲解接待,当曾经对江姐等历史故事的想象,通过何巧的手语传达变得具象,这位老人瞬间在何巧面前热泪盈眶。

对于特殊的听障群体来说,能通过手语感受壮丽河山,美好世界,是一件奢侈的事,这样的经历,让何巧终身难忘。红岩派出所驻扎于红岩景区内,是国内罕见地拥有手语警察的派出所。2019年,“巧姐无声警务室”在此成立,这些年,为听障人士志愿讲解,找回遗失物品,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心理疏导,甚至帮忙解决就业,何巧和同事们,用耐心和真情,赢得了无数“无声者”的信任。

何巧的手机上有13个微信群,联系着400余位听障人士,平时遇到劳资纠纷,生活麻烦,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向何巧求助。去年12月,一位听障人士失恋伤心欲绝,给巧姐发来微信说要自杀,何巧立刻向警务室的“外援”专家团队求助,经过专业指导,何巧开展了两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最终方才化解了对方的情绪,放下了轻生的念头。

有时遇到涉及听障人士的案事件,也少不了何巧和同事们出马,在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中,正是警务室的辅警陈浩南通过手语和关键证人对话,才找到了案件侦办的突破口。

何巧介绍,近年来,“巧姐无声警务室”累计帮助听障人士48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协助公安部门处理涉及听障人士的案事件达310余件。

与手语结缘

何巧与手语的缘分,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又是命运的必然。2014年,刚入警两年的何巧被派往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当社区民警,辖区内的三千城小区,曾是原重庆市高压开关厂听障工人们的集中安置地。

社区民警的第一件基础工作往往是走访社区,摸清社情,小区里98户人家,187位听障居民,何巧刚离开带教师父独当一面,就遇上了难题。每逢上门入户,总是因沟通困难被拒之门外,又遇上大量新居民入住,邻里之间矛盾纠纷不断,何巧不得不找手语翻译求助。

图片

巧姐走访听障人士。

何巧本是地理测绘专业,跨行来当警察,喜欢挑战新事物的她下定决心要掌握手语。重庆师范大学是何巧的母校,其中教育科学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历史悠久,校园里有着十分活跃的手语社团,何巧就利用周末时间和在校学生一起在社团内培训手语。工作中,何巧也时常向听障人士请教,看何巧如此认真,小区里两位听障爷爷主动要做何巧的手语老师,他们一位给何巧送来了珍藏已久已经泛黄的手语书——1979年版《聋哑人通用手语图》,一位拿着整整三大页的手语常用词汇,让何巧挨个学习考核过关。

渐渐地,何巧喜欢上了手语,也和居民的距离越来越近,社区的听障人士也慢慢接纳认同了这位手语警官,遇到难事就找“巧姐”帮忙。

何巧的热心和真诚,让这个名字在听障人士群体里越来越响亮,前几年,听障人士阿丽意外骨折,难以在工厂继续工作,听说何巧的事迹,专程来向何巧求助。骨折期间,何巧帮她拖地、喂饭,照顾家里的猫,阿丽康复后,何巧又帮助她找到了一份社区助残员的工作。后来,社区组织刺绣培训,阿丽专程绣了一只小兔子,送给了何巧,那是阿丽的第一个作品。如今,阿丽创业开了一家奶茶店,何巧也常常光顾,她说,她和何巧是家人一般的情谊。

让更多听障人士被听见

这些年,何巧和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后来,她从磁器口派出所调职至红岩派出所,仍会时不时回去看看那里的老居民。也是从何巧开始,此后新入职的社区民警,都在何巧的影响下主动学习手语,这一传统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2019年,在重庆市局、沙坪坝分局的支持下,“巧姐无声警务室”成立,团队成员也越来越多。警务室组建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吸纳1200余位志愿者参与服务,还组建起专家团队,邀请来自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警察学院的法学、心理学教授共同关爱听障人士。如今,“巧姐无声警务室”的工作模式已在重庆多个区县推广,越来越多民警加入,派出所甚至特招会手语的辅警来为听障人士服务。

图片

红岩派出所。

何巧介绍,当前,重庆市公安局依托“巧姐无声警务室”正积极探索开展手语人才培训班,未来将至少为重庆市每个区县培养一名懂手语的民警。

听障人士的世界较为封闭,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帮扶,何巧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手语的地域性差异较大,未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手语的语汇也较为简单,语言限制着听障人士的认知,因信息接收有限,他们往往面临着易被伤害、被诈骗的风险。当前缺乏懂法律又懂手语的人才,亟待打造一支具备法律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团队,跨越特殊群体和执法机关之间的信息鸿沟,让“无声的世界”得以被听见,被看见,被重视。

自从学会了手语,何巧发现,景区内的听障人士并不少见,“以往不会手语,可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何巧最近的工作,是和重庆、浙江、江苏、贵州的手语专家共同编写一部警务手语手册,400个词汇,150个句子,何巧希望将常用执法场景、窗口服务的词汇写入手册,让更多民警、听障人士了解掌握,让警民能进一步增进沟通互相理解。

这是一件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何巧介绍,目前警务执法中的一些词语,尚未被收入现有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需要重新根据现有词汇再创造,又是一个新挑战,天生爱挑战的何巧,正准备迎接新的使命。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蒋小天 发自重庆

编辑:程姝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