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次剖宫产、一次肌瘤剔除、一次全子宫切除,50岁的巴西华侨陈女士腹腔早已粘连如“铠甲”,却在今年夏天再次面临盆腔肿物的考验。第六次手术,能否避免再度开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高绿芬团队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一场几乎无血、无疤的精准手术,让她在术后第三天平安出院。
五次开腹后,“第六刀”遭遇严峻挑战
2025年7月,常居巴西的陈女士在体检中发现盆腔内有一个直径约7厘米的包块,且肿瘤标志物升高,需尽快手术。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她已经历过五次开腹手术:三次剖宫产、一次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两年前因肌瘤复发恶变可能而进行的全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多次手术导致她盆腹腔严重粘连,就像“在蚕丝洞里找目标”,肠管、腹壁、盆腔完全粘成一团,手术通道被彻底堵塞。若再次传统开腹,不仅创伤大、恢复慢,手术分离过程也极易损伤肠管和血管。
多学科评估 机器人手术成唯一优选
面对如此复杂的手术背景,高绿芬主任迅速组织麻醉科、影像科、胃肠外科等多学科会诊。大家一致认为,传统腹腔镜由于二维视野局限、操作角度固定,难以安全分解如此严重的粘连。
高绿芬解释道:“普通腹腔镜下,医生看不见粘连后面的肠管,分离时必须极度谨慎,有时光‘清路障’就要两三个小时。”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10倍三维放大视野和540°灵活旋转的机械臂,能在狭小空间内“见缝插针”,清晰辨别粘连层次,极大降低误伤风险。
最终,团队为陈女士定制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盆腔肿物切除术+粘连松解术”方案,决定借助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这次高难度操作。
国产手术机器人显身手 精准分离几乎零出血
手术当天,高绿芬主任坐在控制台前,通过脐周4个仅0.8厘米的小孔操作机械臂进入腹腔。在高清立体视野下,腹腔内粘连情况一目了然——肠管与腹壁之间毫无间隙,形成致密的“铠甲”状结构。
在机器人辅助下,高主任逐层分解粘连、游离肿物,完整切除后送快速冰冻病理,提示为良性肿瘤。全部过程仅耗时1小时,基本实现零出血。
“以前这类手术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来分粘连,但机器人的立体视野让我十几分钟就清楚分离完成,”高绿芬说,“尤其是看到那些膜状结构,下刀非常果断,这是传统腹腔镜无法比拟的。”
术后第一天,陈女士就已下床活动、恢复饮食;第三天顺利出院。她欣喜地表示:“除了几个小创可贴,几乎看不到伤口,腹部平得像没做过手术。”
妇科疾病高危人群,需定期复查B超
“定期进行妇科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盆腔包块、子宫肌瘤等疾病最重要且便捷的手段。B超检查无创、无辐射且价格便宜,能有效发现盆腔内的异常情况。”
对于普通人群,高绿芬主任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没有特殊病史,每年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
对于高风险人群,则需要增加检查频率。如果您既往已经发现患有卵巢囊肿或存在盆腔病变等病史,建议在每次月经干净后进行复查,监测其变化,检查频率应当更紧密一些。
高绿芬主任特别提醒,妇科疾病与是否结婚、生育无关,年轻女性同样可能患病。她近期就接诊了两位年轻患者,分别为16岁和17岁,患有畸胎瘤和输卵管系膜囊肿。因此,年轻女性如果出现腹痛、腹部不明原因增大等症状,也应进行妇科B超检查,排除相关问题。
此外,若检查发现肌瘤等包块生长速度特别快,医生可能会建议下个月就复查一次B超,以密切监测其变化。对于有家族史的女性(如家族中多名亲属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也应提高警惕,加强定期体检的意识。
最后,绝经后女性需格外注意:绝经后子宫肌瘤通常应逐渐变小,如果复查B超发现肌瘤反而增大,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信号,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