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迎AI重塑,大中小学一体推进!AI通识课落地在即

南都N视频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5-08-21 19:10

在教育数字化领域,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日益成为核心议题。在近日举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谈及如何整体构建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副司长陈东升强调,须“坚持大中小学一体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并表示“已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诊断,成立了科学教育联盟,组建了科学教育专家智库,共同为科学教育提供广泛的校外资源和场景支撑。”

据悉,本次大会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分享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教育新实践,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图片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改变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高校科研的范式,并正在重塑教育形态。

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

AI与教育正形成“双向赋能”闭环

“面向智能时代的需要,高校要主动引领数字教育变革,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锻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构建AI+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在发言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指数速度迭代演进,教育正经历深刻的形态重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必然方向。

图片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聂小林发言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聂小林在全体会议作主旨报告,指出AI与教育正形成“双向赋能”的闭环:一方面,AI正在大规模赋能教育教学,依托大模型技术打造的AI工具已在高考评阅、课堂互动、体育心理等多场景落地;另一方面,教育场景反哺AI迭代,高质量数据与教学设计标准持续优化大模型能力,实现“从AI赋能教育到教育赋能AI”的共生共进。

在大会平行论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上,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原校长、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理事长李有毅致辞表示,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既要敏锐把握技术机遇,推动教育融合创新,更要清醒认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要以教育者的专业判断力驾驭工具,始终坚守‘技术服务于教育本真价值’的核心原则。”李有毅称。

图片

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理事长李有毅致辞

在名校长论坛的校长报告环节,百校联盟成员校带来的实践分享,成为论坛的“重头戏”。“在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不再局限于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更多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未来的创造。”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围绕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分享了学校在AI+课程(三级体系)、AI+教学(人机协同)、AI+学习(数据驱动个性化)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她指出,AI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器,需要人智为本,人智-机智协同方为培养路径。

与此同时,人机协同的AI伦理与监管规范,也正日益成为教育数字化改革中讨论的核心议题。据了解,在论坛同期举行的“2030年后的教育关键优先事项”的部长级圆桌会议中,作为企业界代表的聂小林,亦就“监管约束AI应用以确保和促进教育领域负责任、合伦理的技术应用”这一议题发表观点。

“讯飞始终致力于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干家’、教师和校长的‘赋能者’、教育公平的‘促进者’、智慧教育生态的‘连接器’。”面向全球教育同仁,聂小林提出三项建议:共建安全可控的主权大模型,保障各国教育数据主权与技术自主权;共研教育垂直大模型,提升教育适切性,助力文化价值传承;共享应用探索与实践经验,推动跨国教育大模型应用生态互通。

中小学AI与科学教育:

从启蒙到创新的全链条构建

“将切实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助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指导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加快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工作机制,将引导落实《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版)》,合理有效辅助教学。”大会上陈东升表示,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切实推行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的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不滥用人工智能。

今年,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这一政策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形成呼应,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

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同样深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在大会全体会议的主旨报告中则着重强调,科学教育需重构课程逻辑,明确“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他强调,要以教学思维链创新教育专用大模型构建理念,以智能体为载体来推动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教学法引领新一代课堂教学范式创新,以STEM创新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战略支撑性选择,注重以社会情感学习促进人机和谐共生,关注算法治理确保教育技术向上向善。

在名校长平行论坛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以《AI驱动课程逻辑重构》为题作专题报告,强调了AI带来的课程要素多方面转变。他指出,教育智能体已成教学新要素,内容动态化个性化且多模态,学习环境成自主交互沉浸式智能中心,评价方式、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同时,AI推动课程逻辑由线性结构转混合结构,课程向学习服务功能演进。

论坛上,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数字教育部主任杨明欢也在圆桌交流中智能时代关键能力建设,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要做好“设计师、指挥家、守门员”,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培养渗透进日常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懂原理、练思维、触底线”的三重能力。“实践路径上,需让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长,将AI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并为教师搭建AI工具‘脚手架’。”杨明欢说。

而当前,中国小学科学教育面临专业教师短缺的普遍问题。在同期的“中小学人工智能∙科学∙STEM 教育”平行论坛上,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总经理刘国飞提到,当前人工智能教育面临师资缺口大、专业匹配度低等供给侧的痛点。据科大讯飞在实际应用监测中对31个省份的大规模调研数据显示,科学教育任课教师中理工科背景占比仅27.5%,兼任教师超七成,乡村与发达地区师资在专业素养、数量分布上差距显著。

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难题,刘国飞从校企合作的一线实践经验出发,分享了AI通识教育解决方案。同时介绍了科大讯飞联合中央电化教育馆创新构建的“1+X”AI通识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已在两岸多地学校成功落地,相关实践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大会同期开设的智慧教育展上,记者注意到,科大讯飞展区陈设的AI黑板、奇思妙问好奇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平台等前沿展项,吸引了多国部长级教育管理者、顶尖学者及众多学校师生驻足围观、争相互动体验。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