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龙华区战略定位实现历史性提升。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梯队,从制造大区迈向了智造强区。龙华区2025年首场新闻通气会昨日召开,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龙华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 “十四五” 亮眼答卷。在深圳“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格局中,被提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龙华区高位推进南北“双中心”建设,将再造一个“新龙华”。
位列全市第一梯队 从制造大区迈向了智造强区
在龙华区2025年首场新闻通气会上,龙华区发改局介绍“十四五”期间龙华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介绍龙华区“双中心”建设规划。龙华区“十四五” 答卷里,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核成绩,更有民生福祉提升的温度刻度,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代表作。
“十四五”时期,在这关键五年,龙华区以破局者的魄力完成了战略转型、动能转换、势能转强三大关键跃升。“十四五”期间,龙华区战略定位实现历史性提升。以“数字龙华、都市核心”为核心,龙华区的区域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成为深圳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南部民治、龙华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北部龙华中心晋升为市级功能中心,形成“南北双中心”空间格局。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梯队,从制造大区迈向了智造强区。
亮眼的发展成绩背后,龙华区在产业结构、发展动能、空间形态三大关键领域完成突破性转型。五年间,龙华区的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性重塑。确立数字经济核心地位,从数字经济“先行区”跃升“核心区”。经济总量实现跃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3154.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1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3.27亿元,进出口总额5611亿元,位居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22位。
构建“新制造+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医疗器械城、能源科技城纳入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序列;企业梯队持续优化,上市企业数量突破40家,经济韧性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0位,拥有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84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43%。
此外,发展动能实现根本性调整。创新载体突破性布局,高等院校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创新载体349家,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顺利开工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获批上市,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国产,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国高企业突破4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2940家,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15%。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84人、高层次团队25家,各类人才总量超90万人。
在经济实现腾飞的基础上,龙华区的民生幸福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态品质实现持续性改善。五年来,龙华区医疗资源优质供给,三甲医院从1家到5家,增长400%,新增床位超6000张。教育资源扩容增效,建成教育集团30个,新增公办学校(校区)83所、公办幼儿园141所,新增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超过10万座。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入选省第四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面积为561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为52万平方米。观澜河国考企坪断面连续四年达到地表水Ⅲ类。制定“山海连城计划”概念城市设计实施方案,创新性谋划南北“双十园连通”亮点项目群。
高标准空间规划格局持续优化 确定“一轴双心多点”发展格局
龙华区的 “十四五” 答卷,既是对过去奋斗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昭示。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介绍龙华区“双中心”重要的建设规划。
在龙华区南北“双中心”建设中,《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格局,龙华区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一是将龙华区的民治街道和龙华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二是将龙华北部定位为深圳市的城市功能中心,承担着综合性的城市中心职能。
龙华区高标准空间规划格局持续优化,确定“一轴双心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明确中轴提升、北部提质、南部转型的空间优化路径。其中“一轴”是依托观澜河、梅观大道、龙澜大道三条发展廊道,形成贯通南北的复合中轴。“双心”是指南北两个中心。“多点”是由七个重点片区构成,是龙华区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节点。
以南北“双中心”建设,驱动龙华区再造一个“新龙华”。南中心是以深圳北站、梅林关、华南物流园“三位一体”规划建设数字核心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打造深港与世界合作的交互窗口。重点辐射梅林关片区、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龙华超级商圈。北中心是以鹭湖片区为核心,高水平规划市级功能中心,建设深圳都市圈战略支点,湾区数字经济创新中枢,打造深圳第三圈层出圈发展的战略首地。重点辐射九龙山数字城、鹭湖中心城、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
如今,重点区域建设加快推进,九龙山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鹭湖中心城升级为市级北部中心,北站、梅林关片区升级为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龙华超级商圈列为深圳市7个全国引领级商圈之一,观澜版画基地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深圳-米兰时装周等高端赛事活动。
数读龙华“十四五”发展:
新质生产力“5个倍增”:
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4092个,较“十三五”(588个)增长近6倍。
2.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4.15%,较“十三五”(1.84%)增长1.3倍。
3.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38家,较“十三五”末(4家)增长33.5倍。
4.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40家,较“十三五”(14家)增长近1.9倍。
5.市级以上创新载体总数增至47家,较“十三五”末(23家)增长超1倍。
6.辖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2024年的18.5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降低18.9%。
民生实事“6个倍增”:
1.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9.7万个,较“十三五”(约4万个)增长超1.4倍。
2.公共文体面积增至613万平方米,较“十三五”末(约300万平方米)增长超1倍。
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26个,较“十三五”末(约1.02个)增长超4倍。
4.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985张,较“十三五”末(4242张)增长1.59倍。
5.三甲医院增至5家,较“十三五”末(1家)增长4倍。
6.新增筹建公共住房数量8.6万套,较“十三五”(约3.9万套)增长超1.2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