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遁形!深圳一区祭出“黑科技”专治“电鸡任性停”

南都N视频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8-22 13:26
图片

8月21日下午,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地铁站A口的人行道上,几位身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正有序将未在画线区域停放和超期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搬上转运车。与此同时,两名交警在路口指挥过往车辆,疏导交通。这是龙华区8月18日在全域6个街道划定8个“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 (具体点位为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8个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后,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会同各街道开展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的首日现场。当天共计清理电动自行车1978辆,其中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车辆1035辆。这场由AI 3D智能监测技术“护航”+规则引领的治理行动,让一度困扰市民的“任性停”乱象迎来了精准治理的曙光。

图片

清湖地铁站A口,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未按规则停放的电动自行车。

现场直击:从“车挤人”到“人畅行”的转变

“以前早上从公交站台到地铁站出入口,对面来一辆电动自行车,行人就得侧着身子避让。现在整治后,路宽得能并排走三个人。”在清湖地铁站通勤的市民谢女士看着整治后的人行道,难掩惊喜。记者当天走访多个试点站发现,最直观的变化是人行、车行通道均恢复畅通,以往“车挤人”的混乱场景不复存在。

作为此次整治的“重灾区”之一,清湖地铁站的变化尤为明显。记者看到,曾经被电动自行车“侵占”的公交站台已完全清空,公交车能顺畅驶入站台,乘客无需再穿行“车阵”到马路中央上车;人行道上的盲道清晰可见,不再被电动自行车隔断。采访中一位清洁工回忆,去年早高峰时这里的电动车能从地铁口排到马路牙子,人行道仅剩不到一米宽,而现在画线区域内的车辆摆放整齐,超期或违停车辆被及时清走,“走路、扫地都顺畅多了”。

在清湖地铁站周边,多处张贴着“文明出行 规范停车”的告示牌,标注着“未按规定停放的非机动车将移至附近临时停放点”,右侧的“寻车二维码”十分醒目。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清湖地铁站附近设置了两个临时停车点,近的距地铁口30多米,稍远的约300米,车主扫码输入车牌号就能查位置,取车很方便。记者在临时停放点看到,车辆按序排列,停放得整整齐齐。

在龙华地铁站和元芬地铁站,同样有身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未按规则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在元芬地铁站,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成为首日被挪车的车主之一。“上午办事急,没找到车位就停在了画线外,下午取车时发现车不见了。”她通过工作人员指引扫码查询,很快找到了临时停车点的位置,“虽然多走了几步,但看到路变通畅了,也能理解这种管理。”

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容管理科科长李晓华告诉记者,8月21日当天,龙华区在清湖、龙华、元芬、阳台山东等8个地铁站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一类严管区)开展治理行动,共计清理电动自行车1978辆,其中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车辆1035辆。

而在阳台山东站,对比治理前后的图片可见:整治前电动自行车堆挤在地铁口,不仅阻碍通行,市民停车取车也不方便;整治后,画线停车区整齐有序,人行道、车辆进出通道宽敞美观。
图片

阳台山东站治理前。

800x450_68a7e69563560.jpg?X-Amz-Content-

阳台山东站治理后。

800x450_68a7e6959b501.png?X-Amz-Content-

阳台山东站治理后。

科技内核:AI 3D建模织就“智能监管网”

传统电动自行车管理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且易有疏漏。此次整治的核心突破,在于AI 3D建模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据龙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刘炜介绍,该技术通过对停放区域电动车进行多角度、立体化扫描与建模,能有效克服光线、角度、部分遮挡等干扰,精准识别车辆位置、车型特征及停放时长。

相比传统人工巡查,AI 3D建模技术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实现了从“被动清理”到“主动预警”的转变。结合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为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市容管理科科长李晓华表示:“我们建立‘一车一档’电子台账,每辆车的迁移、认领全程可追溯,确保治理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治理延伸:规则引领与全民共建的长效路径

这场由AI赋能的电动自行车治理行动,不仅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在探索一条“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新路径。

此次整治并非“一刀切”,而是遵循“分级分类、柔性疏导”原则,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根据规划,一类严管区聚焦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地铁口等乱停放问题最突出的“痛点区域”。此类严管区内,未停在画线区内,或者在画线区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将会迁移到指定的临时停放区,确保地铁口周边畅通。二类严管区将延伸至人流量大、停车需求集中,容易出现车辆扎堆拥堵的商圈、写字楼周边。此类严管区,将重点整治未在划线区内停放,或者在画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5天的车辆,最大限度释放公共空间。最后,在全社会形成规范停车共识的基础上,把主干道路两侧等公共空间区域纳入三类严管区,实现“试点带动全域严管”的目标。

为保障市民停车需求,各街道按照“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结合区域空间条件,科学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同时,充分考虑市民取车的便利度、车辆停放的安全性等方面,规划临时停放区与长期集中停放区的具体位置及容量,全力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清理出一部分道路空间,实现‘还路于民’。”李晓华告诉记者,接下来会及时总结治理经验,收集各方意见,根据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全面铺开三个阶段的部署,在一类严管区、二类严管区、三类严管区稳步推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

同时,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还倡导全民参与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了畅通多元力量参与治理的途径,龙华区已在“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开通反馈平台,市民发现长期停放车辆,可拍照上传线索。“接到反馈后,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核实,属实的立即安排迁移。”李晓华称,市民也可以通过该渠道反馈治理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建议。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图源: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