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酒|华致酒行中报“双降”背后:市场在“抛弃”传统酒商?

南都N视频APP · 湾区酒闻
原创2025-08-22 17:14
图片

华致酒行的半年报引发业界对当下传统酒商模式的思考。

日前,白酒流通龙头华致酒行披露了今年中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录得39.4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5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3.55%和63.75%。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延续了去年三季报开始的业绩“双降”趋势。

受中报业绩和大盘走势影响,21日,华致酒行在此前连续两个交易日低开收涨后,股价转跌。个股收盘录得19.28元/股涨2.61%。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华致酒行的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传统酒商模式遭遇的困境,尤其在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以及政策因素等影响下,白酒的渠道库存拥堵、价格倒挂以及终端动销不畅仍未缓解。这一系列行业现状使得市场重新思考,过去以“压货打款”“层层分包”“赚差价”“价格信息差”等传统模式,目前还剩下多少发展潜力?酒商是否已经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动销不畅、价格倒挂影响业绩增长

华致酒行的表现是行业缩影?

作为酒类流通销售的重要龙头企业,今年酒水流通渠道所遭遇的种种不利状况,在华致酒行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价格倒挂上,在半年报发布同期,华致酒行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其中存货跌价准备达5576.58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78.35%。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华致酒行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主要为酒类产品(包括良品和有瑕疵产品)。这也意味着,积压的酒类产品因价格倒挂,对华致酒行造成较大的利润压力,在周期下行的过程中,酒类库存积压越多,减值压力越大。

又如渠道整体动销方面,作为链接上游酒企和下游终端的酒商,华致酒行今年上半年出现“下游拿货意愿不强,对上游采取了保留态度”的状况。

下游客户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华致酒行合同负债(客户预付款)一项,该数据从2024年末的4.19亿元骤降至4039.42万元,降幅超90%,这反映渠道下游对酒水动销的信心不足。而对待上游方面,华致酒行今年策略是“优先清理库存”,该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7亿元,同比增长293.7%,主要是“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同期华致酒行的存货由上年末的32.59亿元降至28.22亿元。

华致酒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受经济环境影响,酒类行业处于深度调整中,市场需求下降,酒类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导致部分酒类产品毛利有所下降,“但符合市场整体趋势”。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华致酒行今年上半年的种种表现,也是行业整体“缩影”。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酒类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价格倒挂、电商竞争及消费降级对酒类连锁未来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中79.31%的受调研企业认为价格倒挂影响企业经营利润,成为影响企业增长的最大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88.51%的受调研企业认为企业经营成本过高,有50%的企业提到库存压力过大、单店盈利差等,对企业日常运转等产生影响。

实际上,除了华致酒行业绩表现不佳外,去年至今部分酒类头部流通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

供应链大商怡亚通,去年年报就隐藏了酒饮方面业务的业绩,旗下酒水流通业务子公司去年营收仅5.52亿元,同比下滑15.21%,同期净利润181.1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32.80%;实控人余增云被立案的酒便利,去年营收16.79亿元,同比下降3.77%,但是归母净利润却扭盈为亏,录得-1.09亿元;曾经以“茅台老酒”为核心竞争力的歌德盈香,去年就因“欠薪”“门店关闭”等状况,疑似“爆雷”。


出货方式改变,政策因素影响

传统酒商模式正在被市场“抛弃”?

一直以来,白酒是价格体系相对不透明的产品,在酒企和渠道的常年耕耘下,白酒通过多级分销模式将酒水推向市场。而在这严密的层级里,酒水形成类似“层层加码”“击鼓传花”的价格模式,“当中间商赚差价”是酒商一直以来最传统的盈利和运作核心逻辑。

对于酒商来说,这一模式在过去白酒行业处于上升阶段时,即使酒企对渠道进行大量压货或提前打款,传统酒商通过“层层赚差价”依然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

不过随着白酒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一模式所带来的收益不但“大不如前”,甚至从上述头部酒企业绩表现来看,传统的“层层分包”“库存传递”的模式出现“失灵”,渠道压不动货,终端销售出现困难,这使得传统白酒销售模式遭遇极大挑战。

与此同时,今年5月推出的“禁酒令”,加剧了对酒水消费场景的调整和限制,尤其部分商务接待场景取消后,此前负责对宴席进行酒水供应的酒商也被减少了相应的出货场景,加剧了渠道库存和终端动销不畅的状况。

有业内人士坦言,整个酒水渠道的库存总量需要超过4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消化,因此,去库存将成为今后数年酒商的生存“主题”。

各种困难压顶,政策面上的改变,这一系列状况正倒逼酒水渠道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传统模式的酒商却正被“悄然抛弃”。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酒企加强直营渠道的布局是渠道变革的显著变化之一,例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通过加码直营渠道来稳固业绩。尤其是贵州茅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直销渠道营收400.1亿元,同比增长18.63%;批发代理(经销)渠道营收493.43亿元,同比增长2.83%。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贵州茅台业绩增长的主要得益于直营渠道,并以此对冲经销渠道渠道的增长乏力。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头部酒企纷纷加码直销,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拓展直营门店、深化与新零售平台合作等方式,缩短供应链,提升利润空间,这一模式不仅增强酒企对终端的掌控力,更通过数据反哺精准营销。未来,随着“直面消费者”战略深化,酒厂与经销商的职能边界将进一步重构,渠道利润分配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渠道另外一个显著变化则是即时零售的“杀入”。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今年“618大促”即时零售带着百亿补贴杀入酒水领域后,酒水产品价格进一步透明化,同时还为线下促进了烟酒店及经销商门店的动销量。

业界分析认为,随着今年持续的商务、餐饮弱复苏,以及政策端上“禁酒令”带来的观望情绪,造成了白酒渠道商们逐渐增加对电商和即时零售的支持力度,从而通过加快出货回笼资金。不过,如果线上酒水渗透率持续上升,白酒传统线下分销模式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酒水流通渠道正趋于“扁平化”。

酒业流通模式的变化,传统酒商模式在各种新模式和动向中被频频冲击,行业距离洗牌似乎“并不遥远”。


加码即时零售到提高服务

传统酒商模式或得到部分优化,但不会消失

当然,在渠道发生一系列变动之时,传统酒商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多个行业头部也在积极拥抱行业新趋势。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头部大商之一的1919,今年618大促期间就加大在即使零售的布局,其间仅在美团平台单月交易额突破2亿元,加上其他平台总规模达8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19还将目前的普通零售门店转型为各级“餐+酒”门店,尝试制造即饮场景拉动酒水销售。而另一家头部酒商酒仙,则是通过“超级店”模式,即免费验真酒、免费喝名酒、免费送货上门等方式,直接对标传统烟酒店和电商平台的高价模式,同时该公司布局的酒水直播电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加码,并为其带来一定收益。

同样的,遭遇业绩下滑的华致酒行同样在求变,其中即时零售系该公司近期主要布局方向之一。华致酒行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通过整合现有门店资源与供应链优势,华致酒行构建起“线上下单、门店发货、极速配送”的即时零售服务模式,其主要依托“华致酒行”“华致名酒库”“华致优选”三大业态门店的广泛布局,将其转化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实现了核心区域内的快速送达。有相关知情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目前即时零售模式仍在部分核心城市进行“试水”,未来或扩大至全国范围。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借力”新商业模式,是目前头部酒商生存的主要“路径”之一,在与传统模式的结合之下,酒商及其合作伙伴的渠道库存或得到进一步的清理,消费者购酒频次也进一步提高,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过去“层层加价”的传统模式,也会随着价格逐步透明以及渠道扁平化,而受到进一步瓦解。

对于酒商未来发展方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对部分酒商的采访时了解到,他们乐观认为,虽然市场变化会优化此前酒商的传统商业模式,但对部分有实力的酒商而言并不会淘汰。

例如酒企增加直营比例,虽然中间渠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其人力和市场开拓成本是增加的,“无限度地扶持自营是违反逻辑的”;至于当下火热的即时零售,有经销商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坦言,平台的低价和补贴更多是引流行为,目前已经有部分即时零售平台在与本地经销商进行谈判,希望经销商进行供货出售,“在这种体系下,经销商对产品价格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业界分析认为,在酒类产业链中,酒商的存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因此,从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出发,经销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过,传统酒商模式不会“消失”,但会在市场不断变化中进行“自我优化”,对于酒商而言,如何“优化”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无论是深化与新销售途径的合作,还是探索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将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在今年酒商环境变动之下,华致酒行等头部酒企业绩何时“调整”到位,转型之路又将表现如何?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观酒·解读2025酒行业趋势
“禁酒令”下的酒业大变局系列调查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