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的独生子女护理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频繁登上热搜。据经济观察网统计,最近五年,共有20余省份陆续推出了护理假制度,其中,河南等十四省份的护理假仅面向独生子女;四川等十一省份则针对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推出了不同假期长度的护理假。
多地护理假政策推出之时就陆续引发公众的关注,但最终普遍遇到落地难问题。在最近的一则报道中,有职工因企业不批准独生子女护理假,决定申请劳动仲裁,但企业却对此称“国家没有强制执行,公司不批准不犯法”。这一例子直接体现了以护理假为代表的休假制度,各地政府部门强制要求企业执行的情况较少。同时,员工休假意味着企业要付出更高的用工成本,面对非强制性制度,企业的配合意愿自然也就更低。
近年来,护理假、生育假、育儿假、痛经假等诸多“新假”纷纷出世,大多都伴随着“非强制”的标签。其中多数都流于纸面,正是因为相关政策仍无法摆脱“政策请客,企业买单”的困境。可以说,每一个休假权利背后都有一笔不可忽视的成本账,如果成本谁来分摊、分摊多少等具体问题,无法摆上台面、达成共识,就难免让这类休假制度沦为口号。
真正健全职工休假制度,需要政策从非强制走向强制,虽绝非易事,但必须找准时机、积极推动。以最基础的年休假制度为例,1995年劳动法正式确立了带薪年休假制度,但直到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才开始实施,而逐步落实的年休假制度,至今的实际落实情况也较为一般。但是,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通过强化执行监督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进一步强制落实的年休假,不仅是刺激消费的新杠杆,消费环境一旦被激活也会反哺企业经营状况,又能从根源减轻企业落实年休假的压力。
护理假等休假制度越来越多,推进难度难免会递增,也就更需要找到适当的契机。赡养照顾老人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实施护理假也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其成本不能仅靠企业和个人分担,也需要国家通过制度强化保障。而原本主要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的成本账,需要有机融入社会发展的民生账,这无疑是政策推进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说,探索设立“护理保险”、因地制宜推行试点、总结先进经验等,这类实际工作必须积极推动。
要让休假从福利变成权利,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毕竟,没有制度基础,企业责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政策的善意应当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深究如何落实,不能将休假变成企业和职工的博弈,更不能让公众只“听个响”,从“纸面有”到“能休到”,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