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从西方来到东方,投身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紧密相连。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还将名字改为中文名“马海德”。
马海德为中国革命和外事工作贡献巨大,也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他去世后,家人接力传承其精神和理想,妻子周苏菲创立马海德基金会,后交由儿子周幼马负责。8月下旬,南都N视频记者打通了马海德基金会的电话,接线的正是周幼马,他欣然接受了南都N视频《回望抗战记峥嵘》特别策划的采访邀约。
月末,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北京,见到了年已耄耋的周幼马。他这一生铭记父亲嘱托,不断记录并向人们讲述那段难忘的抗战历史,展出父亲留下的珍贵资料,并持续呼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如今想对父亲说:“放心吧,你想看到的,已经实现了!”
周幼马(左)与父亲马海德(中)、母亲周苏菲(右)在延安留影。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摄
幼时延安记忆铭刻至今
8月20日,北京什刹海公园,天气晴朗。
路过的游客指着一间四合院的大门介绍道:“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的家。”
他们口中的那位外国人,就是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
南都记者在这间四合院里,见到了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今年82岁的他,仍然精神健朗、谈吐流利。
周幼马(右)在北京的家中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在北京的家中,周幼马翻开一本名为《马海德》的画册,向南都记者介绍不同时期镜头下的父亲。其中一张延安时期的照片里,马海德和妻子周苏菲两人并肩而立,怀中抱着的孩子扎着陕北特有的白羊肚手巾。“这里是我。”周幼马指着照片中的婴孩对南都记者说。
时间回到八十多年前,1936年,马海德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同奔赴陕北。他被红军战士的赤诚与坚韧深深触动,毅然决定留下。
1937年,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救治伤员,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性病与麻风病防治,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
“红军战士当年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医生,所以我父亲就留下来给他们当医生。”周幼马向南都记者回忆道。
1943年,周幼马在延安出生。在这里的生活成为了他宝贵的回忆:“大家都觉得延安特别自由、幸福、和谐。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
他的名字也是从这里而来。据周幼马回忆,当年在延安,老乡们都称父亲马海德“老马”“马大夫”,“老马”的儿子因此被喊为“幼马”——这也成为了他的名字。
对于周幼马而言,他和父亲之间代际相传的不仅只有名字。
周幼马告诉南都记者,那时父亲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骑着马到驻地去加班播音,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决心。不仅如此,由马海德翻译的外国新闻资料,都会成为领导人桌上的参考资料。
周幼马5岁生日时,父亲马海德写下一封信,期望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谓有用之人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热爱人类,痛恨压迫与剥削,热爱真理与自由,换言之,一生做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展出抗战时期珍贵史料
当年在延安时,马海德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仅积极救治伤员,还为中国外事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经常接待访问延安的国际友人,积极参加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他的到来不仅增强了军民对国际友好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马海德。新华社发
“在我看来,延安时期的外宣对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父亲是其中做这个工作做得最好的人之一。”周幼马在自述中评价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这里的情况,一份对外宣传英文刊物《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应时而生。周幼马对这份杂志很感兴趣,他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找到了创刊人宋庆龄。1971年,通过了宋庆龄业务考察的周幼马,进入《中国建设》杂志工作,担任摄影记者。
“我干这个五十多年了。”周幼马向南都记者展示了家里的许多摄影器材,这是他铭记父亲嘱托、从事摄影记者工作的见证。
他用镜头为新中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为满足外国读者对中国长城的喜爱,周幼马出版过个人专题“长城”明信片,深受读者欢迎。1972年起,《中国建设》经常选用周幼马的长城摄影作品,或为专题报道,或为封面封底照片。
当年马海德使用的护照。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摄
近年来,周幼马和家人们持续奔走呼号,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铭记抗战时期的国际主义精神。
2014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幼马呼吁,在延安原国际和平医院旧址修建国际友人抗战纪念碑等,以纪念抗战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他还曾建议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邀请国际友人的后代及相关国家友好人士,共同参与纪念活动,传递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推动国际友好与合作。
2020年,“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在上海开幕,周幼马出席了展览启动仪式。现场展出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史料影印照片300余幅,还有数十件实物展品,部分为首次公开。
展品包括宋庆龄晚年与马海德的数封往来书信、马海德全家题赠宋庆龄的照片等,现场还特别展出了马海德赴陕北时的护照签注页、在延安使用的医药箱等。这些展品见证了马海德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人生历程。
今年5月30日,“纪念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周幼马携家族新生代代表马铭德(马海德重孙)受邀出席。马铭德在发言中也提到,要让历史余温化作未来行动,延续先辈信念。
呼吁牢记抗战时期国际主义精神
除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还为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防治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中国人民熟知。1988年,他被原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晚年马海德工作照。新华社发
1988年10月,马海德在北京病逝。妻子周苏菲深知,丈夫在病中仍心系麻风病防治基金的落实,毅然决定将他留给自己的养老金捐出,创立了马海德基金会。周苏菲说:“他是治麻风病的,这个基金会还是治麻风病的,这是他生命的延续。”
此后多年,周苏菲不顾年事已高,奔走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她深入偏僻地区的麻风病防治站、麻风病医院和麻风病村,尽力解决当地在防治麻风病时的实际困难。“在处理解决很多事情时,总会觉得马(海德)并没有离开我,他一直都在我的身旁,给我力量。”周苏菲的话语,满是对丈夫的思念与对事业的执着。
随着周苏菲年纪渐长,基金会的事务逐渐交到了周幼马手中。2023年,周苏菲去世,马海德的精神和遗愿在儿子周幼马身上继续传承,他担任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如今,每逢“世界麻风病日”,马海德基金会都会在全国多地举办纪念活动,继续传递关爱与责任。
周幼马在北京的家中。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摄
对于基金会的未来发展,周幼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如果基金会还剩下一部分资金,将其集中投向一个麻风病院或者用于奖励多个麻风病医务工作者,再选择注销,让基金会这样光荣‘退役’,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周幼马表示。
八十年来,马海德及其家人不仅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并肩作战,更见证了中国从战火纷飞走向繁荣昌盛的伟大历程。
周幼马向南都记者感慨道:“如今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和平发展,还积极参与世界和平秩序的建设中。”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位老人心中满是自豪:就像过去国际友人帮助我们一样,我们应该去帮助别人,“我们要牢记抗战时期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将其延续下去”。
周幼马告诉南都记者,如今想对父亲说:“放心吧,你想看到的,已经实现了!”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发自北京
海报设计:尹洁琳 林泳希
编辑:张倩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回望抗战记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