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祐医院控糖 “悲喜录”:有人胰岛素耐药,有人两天就减药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08-25 17:31

指尖刚从血糖仪上挪开,62岁的王先生就盯着屏幕上那串没降多少的数字皱紧了眉,他如今每天要打48单位胰岛素,还要配着三种口服药,可血糖就像跟他较上了劲,稳稳地不肯往下走。更让他心里堵得慌的是,隔壁床的李先生才用了两天新药,血糖就乖乖降了,这会儿正收拾东西准备出院呢。

当和祐医院内分泌科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裴剑浩主任带着团队查房的身影刚出现在门口,王先生就忍不住往前凑了凑——他太想知道,自己这血糖怎么就这么“顽固”。

胰岛素剂量“爬梯”,血糖偏“钉”原地

王先生跟糖尿病较“较劲”看17年,最近这血糖又像脱了缰似的往上蹿。刚入院时,他每天要注射60单位胰岛素,空腹血糖超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更是飙到8.6%,显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胰岛素越打越多,但效果却越来越差。" 王先生扒拉着自己的用药记录,无奈地说。

这情况在内分泌科病房里不算新鲜,尤其像王先生这样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解释道:“这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了,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降糖的效果。”

图片

裴剑浩主任团队查房中。

新型降糖方案见效,病友两天就盼着出院

同病房的61岁李先生和36岁张先生,早前也跟王先生一个愁法。李先生的胰岛素用量达到每天48单位,但餐后血糖仍在10-15mmol/L的高位;张先生的情况更为严重,胰岛素泵每天要输注66单位,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5.7%(正常值<6.5%)。

就在两人对着血糖检测仪叹气时,转机悄悄出现。

在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后,两位患者都开始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临床观察显示,短短两天,他们的血糖就开始明显下降。出院时,等到出院时,李先生的胰岛素减到16单位,空腹血糖稳稳落在5-7mmol/L之间;张先生的血糖也慢慢往正常线上靠,监测本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好看。

“效果很明显。”李先生激动地表示,“不仅血糖下来了,我的体重也开始减轻了。”

“糖胖症”为何难缠?医生拆透 “关键症结”

这三个被同一病痛困扰的患者,像三面镜子,把糖尿病治疗的 “复杂性” 照得明明白白。像李先生、张先生这样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展现出明显优势,不仅快速控糖,还能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甚至减少胰岛素用量。但王先生的情况也警示我们:世上没 “万能药”,只有 “适合的药”。

裴剑浩教授强调:“糖尿病管理已发展到精准治疗新阶段,医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胰腺功能、并发症风险、用药禁忌等因素,为每个人‘量体裁衣’,患者则要定期复诊,配合医生动态调整方案。”

聊到糖尿病的治疗,有三件事得明晰:

新药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GLP-1类药物虽好,但胰腺炎病史等禁忌症患者需谨慎;

传统治疗仍不可替代: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仍是部分患者的基石治疗;

长期管理仍是关键:无论哪种方案,均需结合饮食运动、定期监测,避免自行调药。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科学进步正带来更多选择,但唯有医患携手、理性决策,才能让每个患者找到属于自己的“控糖密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倩

通讯员:叶红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