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为眼,看见城市》《科幻之笔,点燃灯火》《网络种子,刻画脉动》《每个你我,皆为传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书都·走读深圳》杂志策划的《民家“书”城45年——新大众文艺运动的深圳语言》封面专题,围绕奔赴、扎根、拥抱、思考4个关键词,对深圳的民间书写进行了一次深度挖掘。独特的视角让读者发现,深圳不仅是用科技创造奇迹的经济特区,更是一座被书写点亮的城市。
无数普通人用笔书写的深圳体温,凝成深圳的文学肖像——在官方的宏大叙事之外,那些未被装订的故事,奔涌着这座城市最蓬勃的生命力。民间书写见证并陪伴着这座城市的奇迹生长。
从奔赴到扎根的书写接力
有的时候,奔赴是一种向往,而更多的时候,奔赴是一种接力。1984年,在流水线上打工的林坚写下《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在深圳文学史上留下标志性的印记。1986年,在文锦渡海关工作的刘西鸿用一篇《你不可改变我》,发出了来自深圳的独特声音。1990年,16岁的深圳高中生郁秀写出《花季雨季》,在课桌里雪藏6年之后,经海天出版社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正是这些接力的文字,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奔赴深圳。
如果说奔赴是单方面的向往,那扎根则是双方面的接纳。当保安李业康带着他的《深圳三部曲》,和保安叶耳带着《深圳的我们》一起,敲开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来自民间的书写和深圳一同绽放出耀眼的色彩。遍布深圳696个基层社区的民间写作者——用自己的眼,呈现用皮肤感知到的、有温度的真实深圳。段作文以工厂为镜映照底层坚韧,陈彻用笔墨为城市女性创业者画像,陈卫华笔下的故事,则多了一份商海沉浮的刻骨体验。千万种模样,共同构成了深圳的文学DNA。
当过建筑工、摆过地摊的郭金牛用文字感受城市的温暖,带着他的诗歌《纸上还乡》从深圳走进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女作家钟洁霞一边在网上连载长篇小说《智闯深圳》,一边用“宝安的下雨天”“翻身路天桥”等点滴细节,写成《深圳城诗》。准“00后”的深二代青年作家,第八届“深圳十大佳著”获奖者时潇含则深情地说:“我写的未必是深圳,但笔下无处不是深圳。”
无数个“我”构建深圳的厚度
深圳学者廖令鹏把深圳的民间书写现象总结为“普惠文学”,其核心理念之一正是开放共享。“用文学,砌一座城”“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这些极具内涵的口号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进大众的内心深处。
当我们看向书写者,实则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城市的脉络——每个人都是一部行走的“深圳传”。薛忆沩写下12段故事,刻画鲜活的群体面相;叶曙明、胡野秋、老亨3人接连写下3部《深圳传》,再现城市的生长与演变。南兆旭偏好自然,用脚步丈量土地;林棹的故事里吹过咸湿的海风,沾染城市气质;王国华走进城市的深处,8年8本书记载街巷里的人来人往……他们在不同的时刻抵达深圳,记录时代与风土。
此外,网络也成为了民间写作者们记录深圳脉动的阵地。一批又一批写作者在咸淡水文化交汇之地,用自由之风带来网络文学的种子。在网络作家的笔下,既有时代的乐章,也有个人的拼搏,更有对于自由、自我的追求与思考。
首届深圳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令狐与无忌”说,“在深圳这么多年,我见证了深圳人慢慢让深圳有了厚度。”
时代和声唱响的未来乐章
2024年12月5日,首届深圳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深圳市中心书城举办。“人间需要情绪稳定”“令狐与无忌”“树下小酒馆”以《关内关外》《与她共舞》《烟云华强北》勾勒出深圳的气息。“人间需要情绪稳定”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深圳在春天落叶,它的老叶不是一叶知秋,零落成泥,而是被新生的嫩叶硬生生挤落的。”在春天凋零的叶片,绝非屈从于死亡,而是让位于新生。深圳的魅力,在于随时奋勇向前的生命力。无数的写作者,在深圳以笔写出时代的和声,既赞美深圳过往的奇迹,也呼唤深圳的未来。
从网络文学到科幻文学,深圳在想象与现实的交织中,获得了持续生长的力量。银行职员海漄带着《时空画师》站上2023年雨果奖的领奖台;陈楸帆一边构思着科幻小说《人生算法》中的人机伦理困境,一边在科技公司开会的间隙敲击键盘;谭钢在现实世界进行游戏设计之余,还在科幻的世界里创造觉醒的NPC故事;小学生徐炜轩完成期末考试后,又回到桌前修改他那部名叫《陨星》的小说;为创业奔波的间隙,王诺诺笔下流淌出关于未来的科幻篇章……在这个被科技重新定义的时代,深圳的科幻创作者们以双重身份探索未来。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深圳的DNA里似乎只写着“效率”“创新”“GDP”这样的词汇。然而,当此次《书都·走读深圳》杂志2025年8月刊走进深圳45年以来的民间写作历程,探究“深圳人”笔下的深圳时,我们看到,从工厂、社区、校园生长的故事,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有了文化的生命力。
《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是由深圳出版集团主管,深圳出版社主办,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和书都杂志编辑部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公益性在地文化刊物,《书都·走读深圳》秉承“接地气、见未来、有思想”的原则,以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为办刊目标,致力于挖掘深圳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引领阅读从书籍向城市纵深延伸。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