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设立。四十五载栉风沐雨,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改革深水区,以改革创新的信念破解时代难题,在时代浪潮中全速奔跑、砥砺前行,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三城,综合改革四十余项经验被全国推广。外贸数据的跨越,更是观察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创新之城”“梦想之城”的重要切片:进出口值从1979年的1676万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4.49万亿元;贸易伙伴从85个,拓展至2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业态从单一加工贸易,演变为多元业态协同发展。四十五载春秋,深圳外贸完成了从“涓涓细流”到“奔腾江河”的华丽转身。
从“三来一补”到多元驱动,重塑外贸格局
1979年的深圳,外贸尚未起步,进出口值1676万美元,仅占全国外贸总值的0.06%,就像南海之滨的一股不起眼的“涓涓细流”。为激活贸易,彼时国内工业基础弱的深圳,先搞起了“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贸易量的增长,让堆积成山的报关单和货物通关拥堵成了大难题。
面对难题,深圳海关在全国头一个搞出“集中报关”的模式,给初期开放添了第一股活水。当时在文锦渡海关货管科干活的关员黄伟雄回忆,“当时就想赶紧把加贸料件的进口速度提上去,所以我们琢磨出个法子——先凭清单验放,之后再定期集中报关。这么一改,申报手续简化了,每个月的报关单比以前少了一万多份。”
步入90年代,深圳开放步伐加快。全国第一家出口监管仓库、最大的公共保税仓库都在深圳落地,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一度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外贸“溪流”逐渐汇聚成“江河”。新时代以来,深圳本土产业和创新能力双双提升,外贸重心从简单加工装配,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转移,自主品牌崛起,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中地位愈发稳固。
数据足以见证结构之变化:一般贸易、保税物流的进出口规模,分别在2015年、2023年超过了加工贸易,2024年更是分别达到2.47万亿元、1.14万亿元,占深圳外贸总值的55.1%、2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厉害,从1993年只占9%,攀升至2024年的41.2%。
从加工贸易的“单项冠军”,到现在多元业态“百花齐放”,深圳开放的自主性越来越强。2024年深圳进出口值冲到4.49万亿元,占全国10.2%,出口连续32年都是内地城市第一。今年前7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2.58万亿元,还是内地第一。
从简陋口岸到立体口岸体系,打造“全球大枢纽”
开放的效率,始于口岸的能级。80年代的深圳,罗湖、文锦渡口岸的设施简陋,旅客攥着手写的申报单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当时在罗湖口岸旅检现场工作的关员施卫云记得特别清楚,“1986年罗湖口岸一天平均才通关1.5万人次,但全靠人查验,忙得制服都能拧出水来。”就这点通关能力,根本满足不了特区跟外面往来的需求。
为破通关之困,深圳海关推动口岸革新:1986年,率先开展“红绿通道”模式,实现旅检监管与国际接轨;2003年,推动皇岗口岸成为全国首个客货双24小时通关公路口岸,终结“夜间等关”历史;2007年,深圳湾口岸落地“一地两检”,跨境往来更方便;2019年,广深高铁西九龙口岸开通全国首个香港“一地两检”口岸,跨境往来不断提速。
随着深圳向“全球城市”迈进,口岸枢纽能级需求升级。深圳海关推进“海空港畅流计划”与关区物流一体化改革,通过“数据流、轨迹流、视频流”实现全程可视化监管;开展“空港智慧物流”改革,助力深畅国际货站保障能力提升63%;开通航空货物“空侧直通”“国际中转”等模式,让国际转运货物走得更灵活。
如今,深圳已经建起了“海、陆、空、铁、邮”全方位开放的口岸体系,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大枢纽”。深圳港的国际班轮航线能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大湾区排第一;TIR跨境公路运输打通了到中亚的通道;宝安机场的国际货运能覆盖5大洲25个国家;中欧班列累计开了859列。招商局负责口岸事务的周伟经理感慨,“深圳港能这么快长成华南地区数得着的物流枢纽,海关助力巨大。今年前7个月,深圳港的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就有1911.46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多了9.56%,创了同期新高。”
据了解,1985年深圳才85个贸易伙伴,2024年已经覆盖2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海关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才20多万辆次,2024年超过1129万辆次。贸易“朋友圈”持续扩大,监管效能如何同步提升?深圳海关关长郑巨刚提出“两平台一中心”改革:构建ERP智能联网监管平台,实现产业链嵌入式监管;打造非贸业务一体化管理平台,让正常旅客“无感通关”;设立合成管控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实现智能预警,做到“严监管”与“快通关”兼顾。
从层层审批到标杆创新,激发开放活力
开放向纵深推进,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通关审批流程特别繁琐,企业要跑好几个部门、盖十几个公章,彼时“重防轻放”的监管模式制约了开放活力。
随着特区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制度创新引领”,深圳海关的监管理念同步迭代:2009年试点“出口分类通关改革”,还大力推“单证暂存”模式;2012年又在全国头一个搞无纸化通关试点——以前报个关要填一堆纸质单子,现在不用了,申报效率一下提了90%,企业办事的人都轻松多了;2014年完成全国首票陆路口岸区域通关一体化进出口报关单,监管资源调得更合理了。
随着深圳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海关紧扣“湾区所向”“深圳所需”,尽“海关所能”,以重大平台为支点推动规则衔接:落实前海18条支持措施,推出68项自贸试验区监管创新;制定科研设备跨境流动监管办法,助力39亿元设备落地河套科创区;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办事效率提升70%;推行“保税+ERP”政策,便利高新技术产品内销;培育AEO企业477家,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
创维RGB的关务负责人郭玲霞深有体会,“我们是AEO企业,享受了不少通关便利——货物查验率大大降低,通关速度明显快了,仓储成本也少了,公司供应链效率提了一大截。回想上世纪90年代公司刚起步的时候,通关手续复杂,查验又费时间,每次进出口都要花好多人力、物力。这几年海关改革的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从人工审核到电子化申报、智能审核,审批时间短了好多,通关流程不断简化。”
制度优化持续释放澎湃活力。如今,深圳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深圳海关备案外贸经营主体超21万家,年均新增超万家,为深圳外贸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