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1939年,在瑞士医学博士毕业的德国青年汉斯·米勒经介绍,由香港辗转到达延安参加八路军,长期从事医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米勒加入中国国籍,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救死扶伤,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肝炎预防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米勒的儿子米德华、夫人中村京子多年来持续记录、讲述他的事迹、精神,捐出珍贵史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都N视频记者在北京专访了米德华,听他讲述父亲留下的抗战精神,以及对后人的激励。“我遵从父亲的嘱托,很高兴没有让他失望。”米德华自豪地对南都N视频总结道。
幼年的米德华与父亲米勒、母亲中村京子的合影。
八月末,南都记者走进北京的胡同,来到了米德华的家里。
他神采奕奕,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母亲中村京子与他同住,这位老人今年已是95岁高龄,但观察敏锐,她指着南都记者带来的摄影设备问道:“这个也是中国制造的吗?真的很厉害。”
“永远不要离开中国。”这是米勒医生1994年去世前,反复叮嘱妻子的话。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和儿子遵循丈夫的心愿,一直住在北京一处四合院里。
这些年来,他们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多场历史纪念和研究会议,将珍贵史料捐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等机构,就是为了讲述抗战历史,记录米勒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他们刚刚接待了一批来访的客人。
米勒的中国缘分要从1939年说起。那年,医学博士米勒与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取得联系,踏上了从法国开往香港的客轮。经廖承志等人介绍,他由香港经重庆辗转前往延安,途中参与护送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药品。
他曾在太行山的抗日前线、延安的国际和平医院和解放战争战场上治病救人。
1939年,汉斯·米勒(左)与从美国来到中国救死扶伤的医学博士马海德在延安。新华社发
“我问过父亲当时的感受。他告诉我,当年他还很年轻,25岁上战场,第一次到前线的时候觉得害怕,因为从来没有见过那种场景。”米德华对南都记者介绍说,“父亲是接了白求恩的班,在前线专门搞医疗手术队的”。
在北京的四合院里,米勒的房间陈设至今保持原样,“他在我们心中从未离开”,米勒妻儿说道。这个家还成为了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短视频的拍摄场地,摄制组对中村京子做了口述历史记录。
中村京子(左)与米德华(右)。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摄
近年来,米德华出席“纪念史沫特莱诞辰130周年研讨会”、“新时代斯诺”国际论坛等历史纪念研究会议,参与呼吁各界有识之士做新一代的“架桥人”,在各国人民之间架起更多友谊和合作之桥。
米德华和母亲一遍遍讲述米勒的故事,向历史研究机构提供珍贵的一手史料,也成为后代了解、研究抗日战争的重要佐证。
“很高兴没有让他失望”
抗战胜利后,米勒放弃了回国机会,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在解放战争中,米勒和来自日本的八路军女战士中村京子相识相爱,结为夫妻。
1951年,米勒加入中国国籍。六年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米勒先后在长春、沈阳、北京等地医院任职,为中国肝炎预防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率先研制成功国内乙型肝炎血源疫苗,使中国乙型肝炎防治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989年被中国授予“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
米勒79年人生岁月中的一大半献给了中国,并把中国亲切地称为“老家”。米勒晚年时常说:“希望法西斯的悲剧不要重演。”
米德华也评价父亲“是一个不怕苦,将全部精力献给中国人民的人”。
汉斯·米勒在医院查房。新华社发
米德华曾在电视节目中讲述父亲带给他的特殊影响:“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忘我的人。我在中国长大,中国养育着我,所以我也要继续向他们学习,继续把中国的事情搞好。”
米德华向南都记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获得了伦敦出口公司的工作机会。在进入公司前,父亲对他提出了三个要求:“把最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价格不要太高、能把技术带回来,你可以做到这三点,你就去”。
米德华将父亲提的要求牢记于心,开启了外贸工作生涯。
一次在美国工作调研时,米德华发现,日本的瓷器摆在架子上卖,中国的瓷器却摆在地上卖,前者卖一百块钱一个,后者卖一块钱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后来,米德华发现问题在包装上。那时,中国的瓷器用草绳和草纸打包捆起来,日本的瓷器则放在非常漂亮的包装里。为了让中国的瓷器变得更加有竞争力,米德华和同事一起想办法,给瓷器外包装做了“大改造”,帮助中国的瓷器重拾竞争力,他很自豪。
1981年米德华回到中国,担任伦敦出口公司的首席代表,负责瓷器、茶叶、大豆、菜籽油等物品的出口工作。
“我既帮助中国进口商品,也帮助中国的产品出口,我还协助把外国的企业家拉到中国来,和中国的企业合资办公司。这些工作一直做到了2000年。父亲知道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做了一些贡献,他比较满意。我很高兴没有让他失望。”米德华说。
“希望年轻人牢记抗战精神”
1994年12月,米勒在北京逝世。中村京子回忆起丈夫临终前叮嘱的那句“永远不要离开中国”,感慨万分:“他当时身体不太好,最后跟我说了这句话。现在看来,我觉得米大夫说得真没错,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是巨大的飞跃,在这里生活是真的幸福。”
汉斯·米勒。新华社发
数十载光阴流转,中村京子和米德华目睹、参与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米德华(左)在北京的家中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
那时,米德华在外企上班,单位配了车,而邻居们还没有汽车。他回忆说,谁家要是有人生病了,就来敲他家的窗户。遇到这种事,他总是二话不说就开车拉邻居去医院,不管多晚,一定要等到看完病,再把邻居们送回来。
居委会还曾给米德华送过锦旗,表彰他给胡同义务当保安。“那时候周围有小偷,邻居老丢东西,我就和街坊一起守在巷子口。”
“父亲这一生做事认真负责,因此也带动了我,不管是做什么,一定要认真对待,把事做好。”米德华对南都记者说。
今年9月3日,米德华也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如今中国如此强大,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铸就而成。”米德华最后向南都记者说道,“希望年轻人牢记抗战时期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发挥所长,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发自北京
海报设计:尹洁琳 陈婷
编辑:张倩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回望抗战记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