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保护规则重申,“下不为例”也得追责堵漏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25 23:22

“禁止任何人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8月24日,云南大理官方回应央媒有关大理苍山《“采菌游”爆火之后的生态观察》节目,要求进一步加强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破解保护与整治难题,以坚决有力举措推动问题彻底整改、见底清零。

央视当日曝光云南大理苍山“采菌游”乱象,涉事地方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专项整治工作,工作效率不可谓不高。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上各种苍山“采菌游”的组队召集和玩家分享内容依然在那边“可可爱爱,各美其美”……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当然非一日之功,各种禁令的执行也不是央媒曝光一天后就可以完全落地。当地政府在回应央媒报道时表态的“刮骨疗毒”希望可以稳扎稳打地逐一落实。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当地此番针对央媒“采菌游”乱象给出的相关“进一步加强”措施,特别是关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相关行为规范,本身谈不上新要求,而是包括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地方性的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在内,诸多规范性文件的同题内容重申。

核心区禁止进入,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须服从管理……相关规则的指引从来谈不上什么新规新法,而是已公布施行数十年的陈年旧规。严格说来,涉事地方在乱象频出后重申的“进一步加强”,更多可能是执行层面的意指,而非规范文本上的加码。

法律法规的执行出了问题,在强调规范决定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一副“下不为例”的姿态,而人为跳过个案追责与疏漏弥补的环节。

借由央媒镜头看到的苍山“采菌游”现象,公众可能对所谓野景区、土线路也都并不陌生,苍山之外,又有多少“同类项”有待合并?涉事地方“进一步加强”苍山保护的态度已明,社交平台各种“采菌游”的招募还在继续,平台对于苍山采菌相关内容发布的监管,本不该以当地政府是否表态严管为标准,法律法规出台均已有相当年份,“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道理又一次得以印证。

苍山保护,当然不能苛责外界不配合,还是要反躬自省看一看自身的尽职成色。媒体报道显示,事发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虽坦承问题存在,但也表示监管难度很大。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理市苍山分局2025年3月刚公布的一份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显示,“扎实开展执法巡查”的详细数据为巡查622次2289人次,该年度的行政执法案件则仅为10起,对违法进入苍山保护核心区、缓冲区8人和采摘植物茎叶2人进行立案查处,共处罚金2.44万元。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可能正是由于几年前一整年才执法查处零星个案,客观上导致苍山区域“采菌游”泛滥,相关产业长期呈现出“民不举、官不究”的窘境?

姑且不说年度报告为何时隔三年后才公开的问题,先看苍山的监管保护状态,究竟是监管难度大,还是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监管?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既然有依法需要“负责”的工作,那么在监管出了问题时,对履职不力的追究就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下不为例,那接下来的执行也恐怕难逃“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的状态。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也攸关治理效能与法治成色。“进一步加强”苍山管理,要的不只是规则重申的表态,更要有追责堵漏的魄力。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