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休养生息,平安银行“内功修炼”是否见长?“造血”成效如何?8月25日,平安银行举办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行长冀光恒率多位高管现身,为“半年考”做了一番自我审视与理性评价。
上周五晚,平安银行提交了半年度成绩单: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不过两个指标的降幅均较第一季度有所收窄。净息差1.80%,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受市场波动影响,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资产总额5.8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6,944.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
与这份半年考遥相呼应,冀光恒此前曾坦言,“2025年将是最难的一年”。实际上,增长乏力、息差之难与转型之困,不只是平安银行,也是一众股份行的共同挑战。
冀光恒:今年努力将筑底企稳,“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上半年,平安银行潜心修炼内功,在零售转型、对公补位、加快投放、优化负债、加大清收和提升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冀光恒看来,上半年部分指标呈现出积极的趋势,他相信困难正逐步过去。而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好转,将努力在今年实现业绩筑底企稳。他强调称,“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冀光恒
冀光恒的隐忧,在两年前已开启。时间回到2023年,这一年是平安银行的转折点。当年度,该行营业收入1647亿元 同比下降8.4%。2024年度营业收入1467亿元,同比下降10.9%,净利润下降4.2%。净息差一路收窄,拨备覆盖率也处于下行通道。
对于冀光恒和平安银行而言,筑本强基或成为唯一且必然选择。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从主动放缓脚步到牺牲短期利润,从调整结构到价值重构,平安银行经过两年左右的改革转型,经历了短期阵痛。阵痛之后,也从今年年中显现一些新迹象:业务结构调整深化,资产质量整体稳定,风险抵御能力相对充足;对公零售“双轮”寻求新平衡。数字化转型助力降本增效,并且更加重视股东回报。
“减法方程式”:压降付息率和加大不良资产清收
那么,此番“内功修炼”究竟在何处发力?要义何在?背后又是什么逻辑?
资产质量首当其冲。记者看到,尽管该行近三年的业绩呈现出收入端承压,但资产质量还是保持平稳。到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三个关键指标,较上年末分别上升。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方面,该行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4.50亿元,同比下降16.0%。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85.56亿元,增加了13.8%。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7.5%为现金收回。
付息率这个效益指标也成为本次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按照半年报,平安银行压降高利率存款,付息率显著优化。上半年,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1.79%,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基点;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76%,较去年同期下降42个基点。其中个人存款付息率只有1.92%,同比下降37个基点;对公存款付息率降低到1.67%,下降34个基点。
记者注意到,两年前该行零售存款的付息率在股份行阵营几乎遥遥领先,这意味着目前整体负债改善幅度颇大。
对于负债端成本下降的驱动因素,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有一套阐释逻辑。他认为,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要提高资产端的收益率很难,所以负债端必须作为当前一个重要工作。再加上过去的负债成本特别是存款成本相对比较高,也应该要降下来,“在目前阶段我们还是强调以资产定负债、强调边际收益,以这两个基本原则去推进”。
互为佐证的是,平安银行上半年对公业务活期存款占比超过38%,这意味着有效缓解息差下降的压力。
关停低效网点,降本增效力度加强
降本增效,同样是本次发布会的关键词,也是今年来平安银行的一记重拳。半年报显示,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降本增效,今年上半年的业务及管理费192.06亿元,同比下降了9%。实际上,近年来平安银行一直强化成本管控力度。比如,2024年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1.7%,2024年员工费用同比下降8.5%。
记者注意到,行长冀光恒对于上半年工作的一个小结就是,继续深化降本增效,有效控制付息成本、风险成本,升级网点运营管理机制、继续推广“小一楼大二楼”模式,关停低效网点。
数字化正是费用端“降本增效”的一个催化剂。“我们这么多年数字化经营,对于降本增效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内部的流程自动化,尽量减少手工操作。”项有志举例,“比如我们的财务,过去的报销人员下降很多,完全的自动化。”
关停低效网点也是降本的战术调整。对此他进一步表示,对于费用管控该行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尝试,比如现在的网点强调小一楼、大二楼;这几年社区网点,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效益,很多线上化服务业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该关停的就关停了;当然也包括租金水平也要随行就市根据市场进行调整;还有内部,比如绿植应该摆多少合理,该节约的还是要节约,从每个细节上去考虑。
不过,近年来外界对于平安银行的“降本增效”措施也颇有微词。项有志坦言:实际上从费用管理来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招,一个原则是内部每个费用都要经过认真的考量去推进,“我们从成本收入比来看一直还是保持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未来还是有空间。”
“我们选择不追逐短期的规模冲动,而是持续聚焦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风控能力,改善收益贡献。”对于这场跨度超过两年的“价值重构”,该行董秘周强也认为,这场价值重构并非一蹴而就,内部价值的经营和培育同样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
观照深圳45周年自身角色:更多是受益者身份
如何“与圳同行”,也是一个考验。今年正是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作为在深圳诞生、成长起来的金融企业,如何理性观照自身角色?
“平安银行是特区建立成长发展与辉煌的参与者、见证者,但我觉得更是一个受益者。”冀光恒认为,平安银行一直在非常好的营商环境中得到成长。平安银行在深圳拥有最大的份额、拥有最多的资产、贡献了最大的利润,如果要说在这片土壤上得到了什么,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感恩的心态。作为受益者,他坦言,“深圳本身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基地,深圳分行是我们的‘老巢’、大本营、是我们输不起的地方”。他希望在将来在深圳的再次腾飞中,利用自己的一些特色化的机制为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做贡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