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如果名字里就带着“界”的宿命,那么跨越它,就不仅仅是地理位移。在深圳,一条名为“双界河”的水道,正被一组精心布局的桥梁,逐年、逐寸地消弭着它的隔阂。双界河发源于南山区北部群山中的铁屎岭南麓,主河道全长5.36km,自东向西流,像一个逗号,隔开了前海和宝安两个区域不同的生长节律。西岸是宝安中心区,住宅与商圈交织出浓稠的繁华,烟火气里藏着城区发展的热度与活力;而东岸的前海在国家战略驱动下,摩天大楼从滩涂间拔节崛起,勾勒出创新前沿的壮阔轮廓。两者如同双界河两岸的双子星,各自闪耀却又呼唤相连。
桥,是凝固的水,是延伸的路。它们是一个超级城市在高速迭代中,关于空间、时间和融合的解法。在双界河上,每一座桥的落成,都是一次对“边界”的消融。如今,从河口向海湾望去,四座桥构成了一幅关于“连接”的四联画:近处,是通体纯白的梦海双界河桥,如仙鹤亮翅;不远处的听海双界河桥,似“红飘带”在水波上轻轻跃动;而在位于双界河入海口处,海虹桥(双界河口人行景观桥)以“一虹飞渡”的姿态连通了前海桂湾段和宝安中心区;最新上线的临海双界河桥,以火龙摆尾的遒劲弧线,在天际线间划出驱动城市脉动的锋芒。
从“绕行”到“畅行” 双界河上的“四联画”
双界河静静流淌。车轮碾过临海双界河桥沥青路面时,128米的桥身呈陶土红,在亚热带绿植与灰色楼群间格外醒目;高拱如满弓,约5000吨主桥被柔性吊索轻托于河面。作为城市主干路的双向六车道,承担着桂湾、前湾、妈湾以及宝安沿线片区的南北向交通联系重任,这座兼具防洪与生态功能的桥,让双界河的交通“断点”彻底打通,7月15日通车后,“十分钟通勤”成了新日常。“以前从我家到桂湾要绕行,现在直接上桥,十分钟不到。”家住宝安中心区的王先生表示,这座桥的开通大幅提升了他的通勤效率,记者在现场看到,早高峰的桥面,从西向东,车流如织却不拥堵。
将镜头拉远,2019年通车的梦海双界河桥是最早的“破界者”。高低拱的线条一路舒展,交汇成“门”的模样,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215米的桥长,第一次将前海与宝安中心区连为一体,13秒就能从这头抵达那头,让“跨区像跨城”的日子彻底成了老黄历。
站在梦海桥上往南眺望,2021年通车的听海双界桥,其鲜亮的赭红色波浪形桥拱像一条飘荡在水面的丝带,为两岸居民又增一条直连通道,为区域融合加速再添一把火。如果说,梦海双界河桥、听海双界河桥、临海双界河桥构成的桥梁矩阵是打通城市交通的“主动脉”,那么离海湾最近的海虹桥,则滋养着两岸人民的休闲时光。
时针拨回2024年10月,在双界河与新圳河相拥入海的河口,海虹桥正式开通。这座人行景观桥穿引连缀,将原本隔水相望的欢乐港湾与前海演艺公园串联起来,而连接西部海岸活力带和前海演艺公园的双界河公园也应运而生。漫步于双界河公园,夕阳将海面、飞鸟与低空掠过的飞机都染成琥珀色,湾区地标摩天轮的金属光泽与红树林的苍翠交相辉映,最受市民欢迎的要数双界河公园内的儿童游乐场。“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带着俩儿子来公园玩,这里有大孩子喜欢的波浪骑行道,也有小孩能驾驭的各种新奇游乐设施。”住在附近的曾先生说,孩子们在骑行中认识了湿地植物,公园里的丛林蛛网攀爬架更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每天都要和小伙伴比赛谁能最快爬到顶端;充满科幻感的螺旋滑梯,孩子们也是百玩不厌。随着“山海连城”计划的推进,2025年1月,“湾区之光”摩天轮旁的“海云桥”加入了“桥梁天团”,一个跨越三条河道、连接数个公园的慢行网络就此织就。
桥上车流呼啸,桥下时光柔软。有人在双界河两岸的绿草坪上搭起帐篷,一家人挤在里头享受闲静安逸;孩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海风里满是无忧无虑的笑声。双界河藏着旧回忆,也装着新故事。“我很喜欢运动,这里的跑步环境让人不觉得累,因为这一路的景色都太好了。”今年刚入驻前海梦工厂的创业者Simon说,“我刚搬过来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这里有条‘塞纳河’,后来才知道叫双界河。”他直言,搬来不到半年,每次慢跑骑行,这一带的风景几乎都有惊喜,让他越来越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深圳“山海连城”的宏大叙事,正是在这一步一履的跨越和触手可及的日常中,落笔生花。
1+1>2 大湾区视野下的“无界”融合样本
从通勤路上的高效切换,到慢行系统里的徜徉,再到深港要素的顺畅流动,桥梁编织的不仅是交通网络,更是一张覆盖生活、工作、创业的融合网。这四座桥,共同将一条地理上的“界河”,催化成了一条功能复合、层次丰富的“中央活力带”,尤其随着前海扩区,宝安82.75平方公里被纳入前海,前海的2/3范围在宝安,宝安的1/5在前海,地理空间上的“你中有我”,让桥的意义更显分量,它们不仅是跨河通道,更见证着双界河两岸大开发大发展的滚滚热浪。
桥,是水面的动脉;而一张更为宏大的交通网络,正按下“快进键”铺展。穗莞深城际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深圳首条海底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点示范工程,历时5年建设的国内海底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妈湾海底隧道今年年初正式通车……前海、宝安片区内联外畅的交通路网持续完善,更将前海、宝安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越拉越近。在前海“扩区”覆盖的宝安范围内,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等对外联通、对内辐射的顶级交通基础设施星罗棋布。一个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正加速成型,它铺就的是一条让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奔涌的“黄金通道”。
如果说,交通一体化是物理空间的“握手”,那么产业协同,则是双向奔赴的“共振”。前海的重要任务在于制度创新。随着《前海方案》《前海规划》等文件陆续落地,强劲的政策“东风”,第一时间吹到了宝安。如备受关注的前海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所得税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最有效途径,宝安作为新型工业化实践高地,将更有力地进行科技创新。”一位业内人士点评道。这场融合并非单行道,如果说前海的角色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那么宝安则主动成为让制度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高产田”,一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并驾齐驱”便在宝安上演。宝安在2024年初出台的《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成为产业格局升级的“施工图”,目标直指“到202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
前海的战略定位与宝安的产业雄心在此刻交融,一个资源共享为特征的融合生态得到加速培育。通道正在拓宽,前海宝安联合招商,让全球资源有了更精准的入口;设立全市首个区级“专精特新”专板,则为中小企业打通了资本的“高速路”。平台正在共建,湾区产业并购服务中心、国际数据产业园、灵巧手专业园区……一个个高能级平台的落成,正让“前海服务”与“宝安制造”的融合有了“用武之地”;动能正在汇聚,“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磅项目次第落子,科创资源与金融“活水”在前海与宝安之间自由流淌,前海宝安片区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片区地区生产总值1334.1亿元、同比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78.8亿元、同比增长35.1%。前海+宝安这对“CP”组合已经不是简单的“1+1”,而是在催生一个欣欣向荣的湾区核心增长极。
从破界到无界 深圳试验田的时代传承与湾区融合的使命担当
一座城,如何作答一道以“界”为名的命题?在深圳,答案,正被一座座桥梁写在水面上。当桥梁成为资源流动的纽带,双界河的“界”,便在桥影波光中渐渐淡去。但是,关于“发展”与“融合”的答案,深圳并非一日写就。
2025年,一个特殊的历史坐标。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周岁,前海合作区,也走向了自己的15周年。回望来时路,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对“旧”的“破界”,一条深圳河,见证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而15年前,前海合作区的设立,则是在更高起点上,对规则、制度、标准等“边界”的再次跨越。
从当初“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到“精耕细作试验田”的智慧;从依靠政策洼地的“引进来”,到凭借制度型开放的“走出去”,深圳跨越“边界”的内涵和方式已然迭代升级。
河无界,城无疆。双界河上的座座桥梁,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最新注脚。它们不再仅仅是“摸着石头”的试探,而是经过精密规划后“架桥过河”的笃定。它们所连接的,不仅是前海与宝安,更是深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它们所承载的,不仅是人流与车流,更是一个国家走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的坚定步伐。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