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健帆生物特约“我与特区共成长”系列报道今起推出
特区的故事,始终是人的故事。
1980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从仅有“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的边陲渔村到如今熠熠生辉的湾区明珠;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479.06亿元……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跨越,都刻满了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印记。
四十五载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热土接续奋斗,以梦想为笔,以青春为纸,在珠海书写了不同的人生。当这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千千万万件普通的事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特区蝶变的壮丽史诗。无论是世代守望的“老珠海”,还是来自八方的建设者,他们共同扎根这里,成为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投身于百业千业,没石破天惊之举,却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托举起了珠海的今天和明天。他们的个人命运因珠海而改变,珠海也因他们更为精彩;他们既是珠海成长路上的亲历者,也是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风景。
涓流汇成江海,平凡铸就不凡。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都市报重磅策划、珠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支持,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健帆生物特约“我与特区共成长”系列报道今起正式推出。
我们不用宏大叙事定义时代,而是俯下身来,将镜头聚焦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通过记录他们在珠海的奋斗故事,生动呈现特区45年发展变迁,以文字和光影为媒介,与你一起感受数据背后的温度,触摸特区真实的脉动,读懂珠海的过去,更远见珠海的未来。
清晨5点多,夜色尚未褪尽,48岁的陈洪英已准时起床,简单洗漱,给尚在熟睡的家人准备好早餐后,便轻轻关上家门,直奔珠海吉大公交总站,6点10分准时发车——20多年来,这样的节奏早已融入她的日常。
作为珠海公交集团巴士口岸分公司吉大站的一名驾驶员,陈洪英手握方向盘,穿行于渐渐苏醒的街道,也穿行于自己与珠海共同成长的32年时光。
从乘务员到女公交车司机,从第一次学开车时会紧张发怵的“新手小白”,到如今安全行驶里程达8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0圈的“老师傅”……这既是陈洪英在珠海的故事,也是众多珠海公交人在特区的一个生动缩影。
“初生牛犊”直面改革
1993年,17岁的陈洪英从茂名来到珠海,通过招工进入公交公司,从此再未离开。
初到特区,她就被这座引时代之先的年轻城市所吸引,尽管当时公交线路还很少,许多还是坑坑洼洼的泥沙路,但越来越多从大江南北涌入这座城市打拼的人,让陈洪英真切感受到特区的拼搏奋进,毗邻港澳的区位,也带来了更多接轨国际的机会,让她获取了更为前沿的时尚资讯。在入职当年拍摄的一张与公交车的合照中,陈洪英斜倚车身,牛仔外套配高腰牛仔的装束,时至今日也不过时。
从乘务员到驾驶员,从人工售票到无人售票,从汽油车、柴油车、燃气车到纯电动公交车,陈洪英扎根珠海公交一线32年。她的经历,几乎是一部珠海公交的“活历史”。
最初,陈洪英任乘务员,负责售票、清点零钱、整理票夹,虽然繁琐,却很有成就感,“公交车是城市的一个窗口,每天能接触和服务不同的人,心里感到光荣,当时就下定决心不走了”。
1994年,珠海公交开始推行无人售票改革,第二年率先推行乘车IC卡,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全面推行公共汽车自动收费的城市。
这则轰动一时的新闻,对于陈洪英而言,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乘务员面临转岗。
从售票员转型为驾驶员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一名女性,但陈洪英没有退缩。“别人能开,我为什么不行?”她身上有着珠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那股“敢闯敢试、不服输”的拼劲,正是凭着这股信念,她后来在公司的支持下考取驾照,成为珠海“乘务员转驾驶员”的女员工之一。
陈洪英至今记得,第一次学车,走到近3米高、10多米长的公交车前,身高不足1.6米的她心里直打鼓,担心驾驭不了这个“大家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师傅的耐心鼓励下,一遍遍练习、一次次突破,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正是这种坚定、敢拼的劲头,支撑她走过了从乘务员到驾驶员的转型之路。
车轮上感受珠海的温度
如今,陈洪英驾驶公交车已有25年,安全行驶里程超8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0圈。这一惊人数据背后,是她日复一日地坚持和练习。用她自己的话说,既然选择了当公交司机,就得练好技术,对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负责。“现在开公交车倒桩,再窄的车位我看一眼就能进,反倒是开小车得琢磨半天”,陈洪英笑道。
陈洪英先后驾驶过26路和20路公交车。20路是广东省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也是一条著名的“巾帼线路”,大多由女司机驾驶。陈洪英在这条线路一开就是20多年,不仅见证了公交服务的一次次升级,也一次次感受到了珠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2007年,珠海宣布珠海本地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费搭乘公交;2009年,珠海残疾人乘坐公交,从原来的半价变成全免费;2017年,珠海公交率先实现微信、支付宝乘车码扫码上车,因此成为全国两类乘车码同时上线的首个城市;2018年11月18日,珠海全面推行公交票价“全城1元”方案……
“我跑的20路公交,普通车票价最高要2元、空调车2.5元,往返市区、西区的公交车因为路程长票价更高,全城统一1元后,老百姓出行成本大大降低,”陈洪英说,自己既是一名公交司机,也是一名珠海人,全市公交票价统一下调,让她感到心里暖暖的。
与此同时,当年从铁皮棚“起家”的吉大总站,也在2019年4月,随着海滨公园的改造“换装升级”,打造成为功能齐全、人车分离、“闸机刷卡入站式模式”的现代化公交场站。
32载见证特区蝶变
更让陈洪英感触的是,车轮滚滚间,珠海飞速蝶变,车窗外的景色日益繁华,城市轮廓也在不断延展。
“刚来珠海那会还是个边陲小城,除了老香洲一带稍微繁华一些,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农田、鱼塘或者低矮的平房。情侣路沿线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偶尔能看到几栋小别墅。”陈洪英感慨道,如今的珠海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沿途都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8月25日上午,珠海阳光灿烂。伴随陈洪英轻转方向盘,20路公交车载着咸鲜的海风像往常一样行驶在海滨路上,摇曳的椰林长廊,如巨轮甲板层叠错落的城市阳台依次从车窗外掠过,每当目光扫过这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她仍会为之欣喜。这不仅是陈洪英开了20多年的一条路,也是珠海经济特区用45年时光,从滩涂渔村铺成的一幅画卷。
“珠海最吸引我的是海,是海边的路,是这里的干净和漂亮,每次开车听到有乘客赞美珠海的风光,我都特别自豪”,陈洪英说,在珠海工作32年,这里早已经成为她的家。
这几年,让陈洪英感到自豪的事情越来越多。虽然一直专注于每天行驶的20路公交线,但透过沿线日益增多的游客,港珠澳大桥开通、“两车北上”政策实施后,道路上穿梭愈发频密的港澳车牌车辆,陈洪英直观地感受到珠海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吸引力,与港澳的融合日趋紧密。
“人们的素质也在提高,有时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看到他们向我举手致谢,那一刻心里特别暖,也会多了一份身为珠海公交司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陈洪英说。
除了工作和事业,陈洪英也在珠海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家庭和幸福。
2000年,经老乡介绍,陈洪英和在本地开小卖店的老公相识相恋,于2003年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如今儿子也已经14岁了。“儿子1米75,很喜欢运动,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说以后想当体育老师,留在珠海……”陈洪英一边用手比画儿子的身高,一边诉说未来的规划,满脸幸福。
时光如梭,早年与陈洪英同一批从乘务员转为驾驶员的100多名公交车司机中,除她之外,均已退休。当再次翻开早年拍摄的老照片,陈洪英才蓦然发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刚走出粤西农村的小姑娘了。
再过两年,陈洪英也将告别方向盘,但她和那些昔日已经退休,或是至今坚守一线的公交人一样,都是珠海这座城市的一分子。他们的青春与汗水,早已融入特区的血脉。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杨亮
摄影:郑仲
部分图片来自于珠海公交巴士
特别鸣谢: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