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深圳人。”2025年8月2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从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有如一曲波澜壮阔的史诗,彰显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果。
45载风雨兼程,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勇闯改革深水区,以“创新为魂”的执着破解发展难题,在时代浪潮中全速奔跑、砥砺前行。
45载如梭光阴,深圳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第三城,综合改革四十余项经验被全国推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奇迹之城、创新之城、梦想之城。
45载,深圳以经济速度创造发展传奇,创新深度铸就科技高地;凭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文化浓度展现示范风采;用生态“绿度”演绎山海连城交响乐,法治“刻度”贡献深圳经验……
45载,深圳这座城市和天南海北的深圳人一同,用“每一度”的精准刻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本。而每一个维度的深圳,都同样值得你我热爱。
经济速度创造发展传奇
“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便肩负了重要的使命。彼时的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70亿元,经济基础薄弱。但深圳没有辜负时代赋予的机遇。四十五载风雨兼程,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勇闯改革深水区,以“创新为魂”的执着破解发展难题,在时代浪潮中全速奔跑、砥砺前行。
曾经在蛇口,一家家“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时,年轻的打工者们怀揣着梦想涌入蛇口,在简陋的厂房里辛勤劳作。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些看似简单的来料加工工厂,会成为深圳经济腾飞的起点。这些“三来一补”企业为深圳积累了最初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深圳制造业崛起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不再满足于低端制造业。从1989年经济总量冲破100亿元,到1996年突破1000亿元,再到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深圳的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每一次跨越,都是无数深圳人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深圳的华强北,曾经是电子产品的“江湖”,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在这里寻找商机。“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财富故事,只要你有眼光、有胆量,就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华强北商户口中的华强北繁荣,正是深圳经济活力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深圳从制造业向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历程。
如今,深圳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4064.45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2409.13亿元,两项指标总量均居内地城市首位;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6.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深圳提前多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8”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现象级的先进制造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新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5个。
在贸易领域,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超过4.5万亿元,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出口实现“32连冠”,时隔9年深圳重登“外贸第一城”。新产品、新技术与新服务等漂洋出海成为爆款,2025年上半年,深圳外贸在过去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基础上,顶住外贸冲击压力,进出口、出口规模居内地城市首位,进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重回外贸第一城、稳居工业第一城,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45年的时间,深圳夺下了多个“第一”,也以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创新深度铸就科技高地
深圳,一直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深化追求,如今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创新中心,被称为“中国硅谷”。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研发经费投入有限,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公开资料显示,在1980年特区初创时,深圳的科技人员只有1名拖拉机维修员和1名兽医。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圳在科技领域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从2009年,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280亿元,到2018年突破1000亿元,再到2023年飙升至2236.61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6.46%,连续9年稳步提升。如此高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创新企业也如热带雨林般涌现,“6个90%”成为深圳科创的特色和名片。
在深圳的南山高新区,汇聚了众多科技企业。华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多年来,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5G通信、芯片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下备受瞩目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圳更是展现出千亿级集群的爆发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速高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位于南山的“机器人谷”孕育了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还有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沿着峡谷向外延伸布局。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加速了技术、人才要素的流动,让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全球火热的低空经济产业赛道上,深圳拥有以大疆、美团、顺丰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大疆,这个全球知名的无人机品牌,就诞生于深圳。大疆的创始人汪滔,在创业初期,带领团队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他们对产品的精度要求近乎苛刻,从飞行器的稳定性到拍摄画质的清晰度,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如今大疆无人机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超过70%,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
深圳科技的发展,还体现在创新载体的蓬勃发展上。光明科学城加速崛起,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设施投入运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等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地生根,超4000家创新载体托起发展新动能、夯实创新硬实力。这些创新载体,就像一个个创新的“孵化池”,为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创新的火花在这里不断绽放。“6个90%”扎实提升创新硬实力,深圳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越发稳固。
科技创新也让城市更智慧,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深圳市从64个国家和地区的429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城市大奖”,这背后,离不开深圳的科创底蕴。如今,在智能出行、环境治理、产业经济、安全应急等领域,深圳贡献了众多的城市治理创新成果和解决方案,并且正以“数字孪生”“极速宽带”“全球数字能源”“人工智能”等“四个先锋城市”为牵引,有序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等全场景智慧城市呼之欲出。
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
深圳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上,更体现在民生领域的改善上,这座城市用温度,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曾经的深圳交通并不便利,道路狭窄,公共交通也不发达。但如今,深圳已构建起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2024年,深圳同步开通5条地铁新线(段),全市轨道交通线路里程增至595.1公里,客流强度、地铁密度保持全国第一,全市新开特色公交线路324条;新改建自行车道超700公里、累计达4415公里,路网密度保持全国第一;上线运行公共智慧停车平台,全市近9000家经营性停车场、267万个停车位数据全量接入。
在教育领域,经过45年的不懈努力,深圳实现了从教育弱市到教育强市的华丽转身,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基础教育方面,深圳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自2020年百万学位建设实施到2024年末,深圳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4万个,增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深圳拥有高等教育学校17所,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深圳理工大学首届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就比肩985强校,深圳技术大学获批仅3年就被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升格为本科的职业院校。在合作办学方面,深圳成功引进清华、北大、哈工大、中大、香港中文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名校前来办学,无论办学规模还是质量均傲视全国。
在其他领域民生保障方面,深圳同样不遗余力。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深圳也在持续加大投入。千人床位数从“十三五”末3.58张提高至2024年4.48张,累计建成养老机构82家、养老床位14385张;“十四五”以来新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1.5万套(间)、供应分配37万套(间)。还有“深梦扬帆”公益行动计划,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福利,这些大大小小的民生措施里,藏着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文化浓度展现示范风采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城市,经历45年的发展与积累,深圳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样式、文化形态与文化态度。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是一片“应许之地”,它自由、热情奔放,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心怀梦想与文化理想的青年。1993年,深圳有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就是举起中国文稿拍卖第一槌。当年,一篇《深圳传奇》的文稿拍卖108万元,“给文人造个海”的举动震动全国。深圳的文稿竞价成为当年的重要新闻,引来全世界的目光。
20世纪90年代,深圳有三种文化现象与潮流很是闪耀,一是主旋律文化,以1994年诞生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为标识,《春天的故事》之后多首主旋律歌曲唱响全国;二是流行文化,包括歌舞厅文化,受港台影响明显,深圳的娱乐业走在全国前列;三是移民与草根文化,以大家乐舞台与打工文学为标识。其中也有青春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萌动。整个90年代,深圳的民间文化还是相当活跃,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市场与产业的探索,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文化主导政策。在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群体中会有种文化身份与城市文化认同的争辩,表现为普遍的文化焦虑心态。
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发展方针,选好文化赛道。2004年3月提出了打造“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在这一年,深圳的一位广告策划人吴啸在他策划的活动中提出了“今年过年不回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文案口号,后来“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得到深圳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2010年,在“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中入选。
2008年,深圳获批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新世纪以来,设计文化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随着城市产业的升级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刷新,一座新兴的创意城市跃然于中国南海之滨,“深圳设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实践上的最生动形象的注解。
当前,深圳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更加亮眼的“城市文化菜单”,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给,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已经建成开放的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科技馆等,已成为市民日常文化需要的热门打卡地,正在建设的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亦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逐一亮相。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南头古城、大鹏所城、观澜版画基地、大芬油画村等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群落。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的51.5%、全国的9.1%。今天的深圳正在往“文化示范”的方向先行迈进。文化心态从起伏跌宕到沉稳笃定,而在经历了各种文化的杂糅与洗练之后,深圳文化浓度愈盛,正在全球视野中锚定自身的定位,而未来创意、科技等多种文化形态的交织融合,深圳也将生长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与城市气息。
生态“绿度”演绎山海连城交响乐
深圳不仅是文化创意之都,而且是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上千个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山海连城”的宏大规划逐步落实,深圳远足径主线——鲲鹏径的壮丽画卷徐徐开启。今天,深圳人的家园意识已成一种内心的骄傲。
陆地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在城市建设之初,就设立了生态红线,成功地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发展,2018年深圳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如今特区深圳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高达4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6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山林海岸串联成网的绿道总里程有3406公里。截至2024年12月底,深圳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是全国唯一一个城市中心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
在深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成为深圳的“候鸟天堂”,浓密的红树林如同一条绿色的生命线,守护着这片海域的生态平衡。最近十年来深圳已累计修复红树林43.33公顷,湿地植被覆盖度达95%,还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深圳正从“千园之城”向“全域公园城市”迈进。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圳以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将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大型绿地等进行系统连接、交织共融和生态廊道贯通,构建起“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用纯生态方式打造了一批精品远足径。到2035年,深圳将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
8月23日,《鲲鹏径——深圳浪漫地理的探索与发现》新书首发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这部全景展现深圳远足径主线——鲲鹏径壮丽画卷与深厚内涵的力作,作为一份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厚礼,献给深圳,献给每一位“深圳人”。
鲲鹏径,西起宝安区凤凰山飞云顶,东至大鹏新区七娘山大雁顶,绵延约200公里,宛如一条贯穿城市东西的“翡翠项链”,串联起20多座自然郊野公园,10多个大型湖库,10多个历史人文地标,30多处城市观景点,多个重点城市发展片区,完美诠释了“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核心理念,是市民亲近自然、探索城市、感悟历史的绝佳载体。
作者南兆旭指出,鲲鹏径既是深圳经济实力的软实力印证,也是留给未来深圳的珍贵礼物。这条步道记录了超1万种物种,成为市民舒缓身心的绿色空间,更承载着“微笑相遇、自觉维护”的文明理念。通过鲲鹏径,深圳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城市与自然共生、与传统对话的崭新姿态。
法治“刻度”贡献深圳经验
深圳奇迹的背后,与深圳所具有的立法权密不可分,也与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息息相关。从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至今,深圳的改革探索与立法创新相伴相随。45年来,深圳以立法引领保障改革的实践之路,立法始终与深圳的改革开放同频、与深圳的创新发展共振。
回顾深圳45年的发展历程,法治政府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见。深圳以一流法治政府建设引领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让企业、个人收获更多法治获得感。深圳的法治刻度上,亦凸显出随着时代发展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率先出台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见、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以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也拉开了深圳法治建设的序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明确了特区的性质、任务和管理体制,为特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它犹如一颗法治的种子,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随后,深圳围绕吸引外资、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例如,在1981年,深圳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土地无偿划拨模式,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深圳,推动了特区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特区的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深圳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在新兴领域积极开展立法探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2021年,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是我国数据领域首部综合性立法,在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规定。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深圳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于2022年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此外,深圳还在智能网联汽车、细胞和基因产业、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开展立法,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框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使深圳在新兴产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深知,只有建立健全法治体系,才能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为此,深圳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如推行 “一网通办”“秒批”等改革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今年3月,深圳新出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工作方案,再次宣告,着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改进提升。
45年的法治建设历程,使深圳发展成为法治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国的法治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深圳经验”。
每一度,都值得热爱
还有许多观察深圳的维度视角,比如平安“力度”,2024年度广东省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结果中,深圳市群众安全感、公安工作满意度排名荣获全省第一;又如开放“广度”,近两年,深圳不仅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更是“China travel”的首选地。
据统计,仅2023年至2025年6月就有包括25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081批重要外宾团组访深,其中2024年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数量更是创历史新高。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2024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显示,继2018年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后,深圳排名已从第55位接连上升至第30位。
每一个维度的深圳,如果认真查阅,都藏着惊喜,值得你我热爱。“来了就是深圳人”,45年来,深圳这座城市和天南海北的深圳人一同,用“每一度”的精准刻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本。
统筹: 谢湘南 徐全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