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
主播说·评论季上线!让我们走进南都N视频评论栏目背后的故事,看那些有料更有理的年轻人,如何在舆论场激浊扬清,亮出态度!
《正经Chat》作为南都N视频旗下的短视频栏目,是一档聚焦政务领域的短视频评论节目,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是公众了解政策的“指南针”,却总爱用“不那么正经”的方式讲正经事,用抽丝剥茧的分析拆解重大政策,以台前幕后的细节解构热点事件,它从不满足于表面评述,习惯于钻进现场找寻细节,带着镜头第一视角蹲点会议现场,感悟事件背后的真情实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也展现了主流媒体在技术浪潮下的创新探索。
本期主播说,聚焦短视频青年评论员曾俊豪和张婷的故事。如何让严肃的政务评论出圈?他们常常思考评论栏目创新路径——奔现场、说“人话”、即兴rap评论……他们以“不那么正经”的形式讲最正经的事情,“整活”政务评论。他们在现场追问“为什么”,用“大白话拆解热点”,这是写在视频号首页的简介,是他们当下在做的事情,也是这个栏目努力的方向。他们坚信,内容在变,形式在变,形势在变,但是不变的是求知欲和“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
本期自述人:南都记者 曾俊豪 张婷
曾俊豪(左)与张婷(右)。
曾俊豪:
一会儿扮电竞玩家,一会儿变绕舌Rapper
我用更“沉浸”方式“整活”政务评论
5月23日凌晨三点,我对着电脑屏幕里的三段视频轨道仍在反复调试。画面里,我一会儿扮演着敲键盘喊着广东电竞要“起飞”的玩家,一会儿成了摇头晃脑的绕舌Rapper,转眼又变成穿着西装,讲着蹩脚粤语的影视导演。此时,距离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的重磅发布已经过去近12个小时,但我预感,这条关于政策解读的创意视频一经发布将会成为此次《正经Chat》视频专题的“王炸”。
一档视频评论栏目的“破圈实验”
今年5月下旬,南都政务新闻部重点打造的视频评论栏目《正经Chat》正式上线,刚巧赶上了几个密集的新闻热点,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让新栏目迅速出圈的好时机。
那条视频的诞生,其实源于政策发布当晚的突发灵感。当我研读完广东一口气推出的87条文化产业政策,覆盖电竞、影视、演艺等6大领域时,我突然觉得只是“念文件”太可惜了,这些政策里藏着多少人的期待,政策利好辐射到哪几类人群,能否站在他们的立场演绎再现这些人看完这套政策的第一反应,用角色化的表达强化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共鸣,也让这些政策有了可感知的温度。
灵感乍现,喜出望外,从小热爱表演的我,忍不住又要“整活”了。当晚11点,我从衣柜里翻出几套衣服,架起自拍杆,拉上客厅的窗帘当背景,开启自导自演的solo模式,略显夸张的表演背后蕴含着我在《正经Chat》的核心创作逻辑:政务评论不该只有一种面孔,就像政策本身,它和每个人的生活绑在一起,那些具体的期待往往比字正腔圆播读政策更能打动人心。
曾俊豪开启自导自演的solo模式“整活”政务评论。
一个“非典型”主播的日常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选择深耕于视频评论赛道,尤其是针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题展开短视频评论,追赶上不少热点,也因几个“爆款”引发过网友热议,算是尝到了流量的甜头。但因为每期视频的出镜录制主要设置在办公室、演播厅等固定场景,一度被同事开玩笑形容自己是一个不去现场的“办公室主播”。由此引发了我对评论栏目创新路径的思考——如何让评论内容更鲜活?在我看来,评论员(主播)的人格化塑造是关键,要想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那首先得让观众感受到,此时出现在屏幕里的评论员,是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是一位可能出现在自己生活里的朋友,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感的传播者。
为了打造自己的“活人感”,积累更丰富的评论素材,找到真实的观察角度,我常常会骑着小电驴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跟着外卖小哥骑进城中村的拥堵路段,看他们如何参与治理,化解交通堵点;徘徊在菜市场的档口前,倾听老板们的经营压力;停在广场周围,和阿姨们聊聊适老化改造……现在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平日里细碎的观察,让我的评论语言更加沾满生活气息,观点也有了扎根大地的力量。
曾俊豪走进社区,倾听银发群体的心声。
与“不正经”的探索
回看自己与《正经Chat》相处的这100天时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政务传播可以有的另一副模样。它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做评论,而是让我明白:所谓“正经”,并不是严肃着脸,端着架子,而是始终秉持对内容负责的态度,对受众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去做评论;“Chat”,不是闲聊,而是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把观点讲清楚、讲透彻。
前不久广东主流媒体吹响了系统性变革冲锋号。我将继续沿着“严肃内容轻量化,专业观点场景化”的方向继续深耕,探索“评论+”的多元表达:重大会议报道时,我在会场内外做现场短评,搭配Vlog讲述台前幕后的那些事;解读民生政策时,我会先实地体验再抛出观点,让观点更“沉浸”。
2025高考最后一天,曾俊豪在考场外讲述暖心事。
张婷:
7天走7城,一口气探访数十个场景
我走出演播室,现场追问“为什么”
回顾近期我的工作,常常是“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脚本、拍摄、采访、出镜、剪辑、编发……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个“六边形战士”就此诞生。
以往做新闻,要“全”而“正”,在这个栏目,可以只讲一个点,可以从侧面看事件。实际上这给记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现场评论”,是领导给我的要求。那么要讲哪个点?要从哪一面切入?首先考验的是时政记者的功底。
张婷在两会报道现场。
越是讲大白话,越是要吃透政策精神
“随时能说出21地市的GDP。”这是我在初入时政领域时,一位前辈给出的建议。
从5月发布第一条视频至今,我最常出现的地方是会议现场。会议通常持续1至4个小时,有时甚至是全天。一场会下来,信息点密密麻麻,不同嘉宾的发言内容各有侧重点。如何用大白话在2分钟以内拆解事件,讲清楚内容,突出主题,还要兼具新媒体产品的风格?
越是讲大白话,越是要在“政治清醒”“专业精深”“脚力扎实”三个维度下功夫。
时政报道连着大局,记者自身必须吃透政策精神。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既要读懂字面上的部署,更要把握背后的战略逻辑。比如解读广东“制造业当家”政策,不能只罗列数据,要看到其在全国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避免出现方向性偏差。
练就“翻译”能力是关键。时政新闻往往涉及专业术语和复杂政策,记者要当好“解码器”。像报道大湾区规划,可用“1小时生活圈”“十五运会打卡线路”这样的民生视角,把“办赛即办城”的理念转化为公众能感知的细节。
张婷在现场写稿。
破除“主播味”,多讲“人话”
深入现场才能出精品。
比如采访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既听政府部门的举措介绍,更要实地走访企业看政策落地效果,记录办事窗口的效率提升,甚至捕捉创业者的真实困惑,让报道既有高度又接地气。6月跟随“活力中国行”的脚步,7天走7城,一口气探访数十家企业机构,让我对“AI走进千行百业”有了实感。
走出演播室,到现场去;破除“主播味”,多讲“人话”。
在AI席卷的当下,记者不能只做信息的“传声筒”,得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新定位。强化“不可替代性”。AI难替代人的深度思考与共情能力,记者要带着思辨去现场,在现场追问“为什么”,这才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也是《正经Chat》存在的意义。
张婷参加“活力中国行”活动,7天走7城,一口气探访数十个场景。
不变的是求知欲和“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时代,各类IP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稳住内核,不断向外吸收、向内融合,是我们进步的路径。作为《正经Chat》的创作者之一,我在这个栏目里学习到很多,壮大它的同时,也受其滋养,可以说是与栏目一同成长。希望未来能够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讲最正经的事情。
唯变不变,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自2018年踏入新闻行业,从电视记者、出镜主播、视频编导、文字记者到现在的全媒体记者,“追”台风、拍纪录片、赴京报道两会……内容在变,形式在变,形势在变,不变的是求知欲和“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
我始终认为,这个行业卧虎藏龙,值得学习的还有很多。我将继续以一名普通记者的身份,保持谦卑和敬畏的态度,持续观察,跟进报道。
南方都市报2025年8月26日A12-13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曾俊豪 张婷
本期编辑 黄亚岚
编辑:黄亚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主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