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4日,2025年度一丹教育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培育未来学习者:空间设计与社区营造”为主题,汇聚教育学者、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出版人、社区实践者等跨界嘉宾,探讨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与社区营造,打造适应未来学习的土壤与生态。论坛会议中各界专家谈及,空间和社区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支持,而学习者的培育理念让空间和社区体现教育价值。
论坛由陈一丹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一丹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明湾学校承办。本年度论坛共设1个主旨论坛及4个分论坛,围绕“培育未来学习者:未来教育发展的机遇、趋势和挑战”“学习自主,如何设计激发创造力的校园”“灵活友善,如何将社区设计为学习的实验室”“社区的力量,如何激活邻里学习圈”“城市即课堂,如何打造城校融合的学习共同体”等主要议题展开探讨。
此外,论坛特别设置了体验单元——以未来教育语法CMYK为框架开展的跨界教育伙伴共创营已于24日顺利举办,近30位来自广州、深圳及香港多所学校及校外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未来学习项目的设计与构建。
空间与社区以教育生态为土壤,
未来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真实成长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中方院长王君、深圳市明湾学校常务校长方泰德(Ted Faunce)、陈一丹基金会秘书长饶瑞瑞为开幕礼致辞,论坛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晨为论坛作引言。
王君表示,未来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书本也在于生态,激发好奇心的学习空间与开放共融的社区共同构成孩子个性化成长的土壤。她期待各界携手,让每个孩子能在真实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学会热爱与创造。
方泰德(Ted Faunce)则提出,一所新学校真正的价值不在“宽敞”而在“善用”,只有把空间、课程与社区三者打通,让教师、设计师、家长和周边居民都成共建者,把校园变成可持续的科学博物馆与项目学习场,学生才能在真实问题与真实人群中成长为“未来学习者”。
饶瑞瑞则表示,未来教育不能仅靠数字化的高效知识传递,而必须依托实体空间承载情感和体验,学校、公园和大自然都是学习的空间,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深度连接,孕育长远价值,而“慢”空间是抵御技术加速和实现“种树式”教育的根基。
王晨在引言中指出,未来学习空间和社区的核心原则始终是以学习者为尺度,家庭、学校、学者、设计师、匠人和科技工作者的跨界协作,把建筑、自然、城市转化为“第三位教师”,在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激发儿童探索与创造,使教育真正生长于日常、社区与多元对话之中。
“人的培育”与“场的营造”结合,
滋养培育未来学习者的生态、空间和社区
论坛会议中,来自于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伍兹贝格、深圳市第十二幼儿园、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互联、M+博物馆、A4儿童艺术馆、香港丰盛社企学会等各领域的专家展开探讨和对话。
主旨论坛的教育研究专家从未来教育理念趋势、实证探索、空间设计与城市实践等维度,共同指向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回归“培育人”的本质,在时间、技术与历史的交织中,平衡应试与素养、工具与自由、传承与创新,并以空间更新与社区融合为载体,激发人们的意义感、生命力与创造力。
平行论坛则进一步将“空间社区即培育”的理念落地,通过灵活、友善、可编辑的设计,把博物馆、社区、基础设施乃至整座城市转化为多元学习场域;强调跨学科共创、感官友好、社区参与及儿童主导,让学习突破校园围墙,在生活现场、真实问题与公共协作中自然发生。
看见人,回应人,而后有教育的发生
主旨文集《YiPai 刊》首辑发布
论坛当天,陈一丹基金会、一丹教育研究院与《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发布主旨文集《YiPai 刊》第一辑,文集以“看见人,回应人,而后有教育的发生”为题,探讨空间如何塑造未来学习。文集摈弃传统研究文集的数据和趋势分析方式,转而以真实、日常的教育现场和故事为切口,记录鲜活的教育田野,回应当下社会对未来教育的深切追问,写下教育一两笔未来的样子。
深圳自然博物作家南兆旭先生作为文集受访专家之一,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深圳“在地关怀”理念下的自然教育,呼吁通过“重建附近”把人和更大的世界联系起来,让教育与城市、生活和日常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和联系。
本届论坛不仅为教育、设计与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跨界对话搭建了高质量平台,也通过案例分享与实践展示,为推动未来教育创新与学习者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行动路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