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代农业发展问计专家,三位院士在这场会议上给出答案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8-26 20:45
图片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然而,在规模优势背后,广东现代农业仍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农机推广应用面小、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些痛点如何破解?8月26日,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张偲,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人大代表为广东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把脉开方”,给出自己的答案。

产业现状

从“靠天吃饭”向“智能生产”转型

近期,省人大常委会专题组围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主题,先后赴浙江、黑龙江和广州、深圳、清远等十多个地市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问卷征求意见等开展调研。

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在会上介绍调研成果时指出,广东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现代种业和农机装备厚积成势;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养殖装备全国领先。

从调研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不仅可以看出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的产业规模,也可以看到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在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方面的关键作用: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

“粤强种芯”方面,广东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占全国28%,育成畜禽新品种40个,约占全国15%,培育水产新品种43个,约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这些成果,将为生物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种业从资源保护向创新应用迈进。

另外,科技赋能农业的实效,正让广东从“靠天吃饭”向“智能生产”转型: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6%;华南农业大学突破无人化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同样开局良好,“蓝色粮仓”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底,广东累计建设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总投资超70亿元。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蓝色粮仓”初见成效。

然而,广东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指出,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广东依然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生物种业实力不强、农机推广应用面小、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农业标准仍不完善等问题。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亦存在很大不足:一是牧场建设方面,适养区域不足。二是种苗研发方面,养殖品种不够丰富,良种生产体系有待提升,病害防控、饲料使用等指引不足。三是金融保险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产品较为单一。

院士“把脉”

让农业发展更“智慧”

广东现代农业的出路何在?罗锡文、张偲、刘耀光等三位院士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及装备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发展智慧农业。

罗锡文说,广东在发展智慧农业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他建议,广东加大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要加强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和提高应用水平,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包括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以及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

图片

罗锡文院士在会上发言。

农业机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的农机制造工业却不算不强。罗锡文说,广东农机制造企业少,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知名品牌。“为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重点发展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和其他作物生产机械等。”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从海洋牧场建设方面为广东提出了多条建议: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海产品的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等,市场建设主要包括物流体系建设、海洋水产品宣传与科普、市场扩展等。

张偲认为,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他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图片

张偲院士在会上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则将目光聚焦于生物种业全链条创新。

种子被喻为农业“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刘耀光认为,广东应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

他提出三点建议:实施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高能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深化科企融合,加速成果转化。

图片

刘耀光院士在会上发言。

专家建言

构建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

除了三位院士,参会的其他专家和企业代表也提出一系列务实建议。

智能农机装备方面,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广东针对农机装备产业规模与兄弟省份差距较大、智能农机与丘陵山地小农机研发转化不足、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失衡等问题,重点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加强智能农机、丘陵山地小农机、智慧农场研发应用。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则建议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打造“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平台。同时,完善人才支持机制,推进示范应用工程。建设100个智慧农业示范场,通过“人工智能+农机装备”深度融合,破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难题。

鉴于海洋牧场“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建议强化财政补贴,借鉴国家培育光伏、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深远海养殖装备、种苗系统等核心设施,减轻企业前期投入压力。

薛红卫则提出,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建设粤西海洋种质资源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共建中试基地,构建“预防—监测—预警—控制”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建议,研究组建国家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研发资金,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用到产业,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吴璇 朱唯信 张婷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张婷 吴泽嘉

设计:严丽萍 李蓓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