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浙江舟山东极岛,夏日里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海岛风光,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却震撼人心的二战往事。
1942年,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843名英俘遇难,384名英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
这段珍贵过往的“打捞”,是多方齐心协力的成果。获救者和救人者的后人,积极奔走、寻根溯源,为还原历史全貌不遗余力;中国有关部门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为史料挖掘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响应,以实际行动记录、助力重现当时情景。
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虽已全部离世,但这段佳话在东极岛上代代相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都N视频记者多方采访,听渔民后人回忆先辈口述碎片里的那场生死营救,以及中英两国人民延续至今的情谊。
如今,中英两国人民正以多种方式铭记历史,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持续生长。有渔民后人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我们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1942年10月中旬,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与中国军民在舟山的合影照片。新华社发
不忘83年前的生死营救
在东极岛主岛庙子湖岛深处,矗立着一座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
正值8月旅游旺季,展厅内游客如织,博物馆负责人梁银娣以略带舟山口音的普通话,讲述着83年前舟山东极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冲入枪林弹雨,勇救英军战俘的壮举。
据史料记载,当时1800余名英军战俘被关在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里斯本丸”号在东极岛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先是用木板、帆布将他们钉死在船舱,当战俘们破门而出跳海逃生时,日军又疯狂扫射。
梁银娣是土生土长的东极青浜人,她的外公当年也参与了这场海上营救。她向南都记者说道:“从小我总能听到家人讲述这段救援故事。那时,外公有4个兄弟,共有2条船,因一艘小船只能救五六人,他们只能冒险一趟趟来回运送。当天风急浪高,划船颇为吃力,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救援。”
梁银娣。
已在舟山沈家门定居30余载的张彩菊,至今仍会时常想起公公提及的东极岛祖屋后那片海域。
张彩菊的公公林阿根也是当年参与“里斯本丸”号海上救援的中国渔民之一。2020年8月,林阿根离世,至此,参与救援的渔民已全部不在人间。
张彩菊向南都记者回忆,公公曾与她聊起这段往事:“那时渔民生活很穷,救人的小船全靠人力划桨,来回一趟要4个小时。”
“他都不知道自己来回了多少趟,一共救了多少人,他和其他渔民一直搜救到海面上没发现人了才结束。还有一些英国人来不及救上来,就被退潮卷走了,公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张彩菊说。
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胡克顺的儿子胡亦芳也告诉南都记者,父亲曾告诉他,被救上来的英军战俘,多数人被安置到他外公家旁边的庙里。“那时家家户户渔民都很穷,口粮有限,他们就拿出自家种的农作物给英军战俘,包括地瓜和玉米等,还有渔民把自己的衣服给英军战俘穿。”
参与营救的部分渔民合影。
然而,日军并不打算放过这些英军战俘。就在营救和收留英军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投弹轰炸。幸运的是,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村民合力藏起来并成功转移。他们分别是海军中尉法伦斯、香港烟草公司的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
他们随后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被安全转移到象山,并辗转到达重庆。3名英军战俘幸存者在重庆期间通过广播公布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真相,揭露了日军虐待俘虏的暴行。
历史的记录者与见证者
2005年8月18日,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位遇难者家属来到东极岛,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海面抛下鲜花祭奠亡灵。
他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陈永华深情相拥的瞬间被定格,这一画面让那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也使得“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关注。
2005年8月18日,查尔斯·佐敦(左一)与在当年“里斯本丸”号事件中参与救援的老渔民陈永华拥抱。新华社发
83年过去了,那些亲身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渔民和英国老兵皆已作古,但“里斯本丸”号的故事并未被岁月遗忘。
梁银娣告诉南都记者,关于“里斯本丸”号的救援故事,在东极岛上代代相传、口口相颂。
作为参与营救的渔民后人,同时也是东极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她自2003年便开始从事“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梁银娣说,自己曾与近百位当年参与救人的渔民深入交流,听他们亲口讲述救人的情景。“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越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守护好、讲下去。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怀着很深的感情来做这件事。”
2009年7月23日,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展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号事件为主题的展馆,梁银娣不仅是博物馆的负责人,还兼任了讲解员的工作。
沿着馆内狭窄的木梯步入二楼,近200平方米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馆映入眼帘。英军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以及他们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等物品,都被精心保存于此,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重要实物见证。
“我想竭尽所能,把‘里斯本丸’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梁银娣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都已离世,但他们身上勇敢和善良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在舟山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已故)老人表示感谢。新华社发
据胡亦芳回忆,2019年10月,有14位年过耄耋的英国人远渡重洋,来到舟山东极岛纪念先辈,他们是“里斯本丸”号运载的英军战俘后人,而胡亦芳等多位救人渔民后人,也与他们有了一场跨越时空与国界的会面。
这群来自的英国老人中,有的已是白发苍苍,有的需要轮椅代步。然而,即便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他们依然来到舟山,只为亲眼看看这片先人长眠的海域。
胡亦芳感慨道,他永远都无法忘怀当时那一幕,有位老人紧紧地攥住他的手,对他说道:“你们的父亲,才是真正的英雄。”
现在,胡亦芳常常将这些故事讲给孙辈们听。“我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我要告诉我的孙儿、孙女:你们的阿太,我们的祖上,在大海里勇敢地救起了很多英军战俘。”
中英多方参与“打捞”往事
这段珍贵历史的“打捞”,是多方齐心协力的成果。
其中,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是推动这段历史传播与铭记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耗费近十年时间,调研并制作纪录片,不仅广泛采集口述历史,还拜访沉船事件中遇难与幸存的英军战俘家属,从他们的讲述中拼凑出历史的碎片。
此外,方励找到了当时仍在世的九旬高龄幸存者威廉·贝宁菲尔德和丹尼斯·莫利,以及最后一位在世的中国救援者林阿根。
尽管三位老人在影片上映前溘然长逝,但他们的讲述成为纪录片中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让那段历史更加鲜活、立体。
2021年10月2日,浙江舟山举行“里斯本丸”号沉船纪念活动。新华社发
历经83载岁月洗礼,中英两国人民的情谊在一代代人的交流中,不断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3年9月,英军战俘后人格雷厄姆·萨克斯比赠送的画作《里斯本丸沉没》通过多方委托,交到参与营救渔民的后人梁银娣、吴小飞等人的手中。
当谈及赠画的初衷,萨克斯比表示,当年,他的父亲落水后并没有直接被舟山渔民们救起,而是被带到了日本神户的战俘营,但他毫不怀疑,是中国渔民勇敢救援并发现了日军的暴行,最终让他的父亲得以幸存。
当梁银娣与吴小飞收到这份馈赠后,以舟山渔民画特有的粗犷笔触创作《东极岛之春》作为回礼。画作中,忙碌的渔村里,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晾晒鱼鲞。
“里斯本丸”沉船幸存者的后代格雷厄姆·萨克斯比的画作《里斯本丸沉没》。
“通过《东极岛之春》,我们想向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展示现在舟山渔民的幸福生活,也祝福他一切安好,欢迎他来舟山旅游。”吴小飞说。
今年5月,18名“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英军战俘后人再次来到中国,参加了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揭幕仪式。
标有“大爱无疆 海岳流芳”的纪念碑在青浜岛上巍然矗立,碑体左侧以中英双语镌刻着“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中东极渔民搭救英军战俘的铭文。
“触摸纪念碑的那一刻,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我终于可以告慰父亲,他的心愿实现了——东极渔民的壮举将被永远铭记和传颂。”参加活动的一名“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表示。
2025年5月20日,“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揭幕仪式在浙江省舟山东极青浜岛举行。
梁银娣介绍说,在纪念碑落成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同步在舟山市图书馆推出“跨越海洋的握手——里斯本丸事件图文展”。展览通过还原沉船场景、触控屏展示幸存者名录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叙事场域。
不仅如此,近年来舟山当地还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等机构紧密合作,成功破解了日军违背《日内瓦公约》的证据及美军潜艇攻击记录等境外文献采集难题,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还大力推动了口述史记录的规范化工作,确保每一位亲历者的讲述都能被准确、完整地保存下来。
“曾经,我们的父辈用木船营救生命,用勇气书写和平篇章。今天,我们挖掘历史,铭记历史,延续友谊。”梁银娣说。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海报设计:尹洁琳 陈婷
编辑:张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