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声明指出,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海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璐,在网络会议平台宣讲一老一小的投资项目,发布虚假投资信息,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已涉嫌诈骗。
前不久,媒体披露,“假国务院参事余鹏翔”和“假院士阮少平”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均被依法刑事拘留。据报道,余鹏翔是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永久荣誉会长,也是该社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该社会组织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曾多次为阮少平“背书”。
在假院士、假参事被拆穿之后,又有不法分子冒充官员发布虚假投资信息,侵害投资者利益,让人吃惊。
毫无疑问,类似现象频发,其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虚假身份诈骗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投资者可能基于对官员、院士、参事等权威身份的信任,轻易入局。一旦轻信这些虚假信息参与投资,往往血本无归。
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冒充政府官员或知名人士,会让公众对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产生信任危机,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公众对正规信息的信任,使政府在发布真实政策和信息时也面临公众质疑。
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发展降低了冒充门槛。网络会议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提供了低成本、广覆盖的伪装渠道,不法分子可轻易伪造身份证明、会议背景或宣传材料,而远程非接触式作案也增加了隐蔽性。
信息不对称与公众认知局限难以打破。许多投资者尤其老年人或缺乏金融知识的人群,对政策项目与官员、“名人”身份辨识能力有限,容易拜倒在“权威”光环之下。加之部分社会群体存在对“官本位”或“院士崇拜”的心理,骗子利用这种心理营造出了虚假安全感。
违法者的成本低而收益可能很高,容易让不法分子心存侥幸。冒充行为往往涉及跨区域、多平台作案,取证难、追赃难,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的衔接存在漏洞。即便被查处,诈骗所得可能已被转移,而量刑偏轻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在冒充、诈骗过程中,往往掺杂有社会组织等机构的“背书”,使骗局更像是真的,如在假院士事件中,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就曾为假院士宣传,反映出部分社会组织缺乏审核机制,甚至主动或被动成为骗局“帮凶”。其背后可能是利益驱动或内部治理缺失。
要遏制这一现象,需多管齐下。
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督促平台严格落实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测异常信息,及时阻断虚假信息传播。同时,执法部门要下重锤,加大对身份造假诈骗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而对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来说,也需要主动作为,及时公开信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资讯,针对热点项目和政策做好解读,减少信息不对称。
努力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样刻不容缓,特别是要强化投资者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和防骗技巧,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让公众能够不为不法分子营造的虚假光环所惑,在各种利诱面前始终保持应有理性。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