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AI+”行动意见出台,深圳如何推动“AI+”落地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8-27 12:51
图片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国家级的行动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重塑生产生活范式,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0年,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将超过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主战场。在“人工智能+”掀起的产业变革浪潮下,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在这片土地不断涌现,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

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落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意见》提出,将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国际合作六大领域全面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端,要加快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创新,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在产业端,要将人工智能嵌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全环节,培育一批以AI为底层逻辑的“智能原生”企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在消费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一代终端将加快普及,带动消费升级与新场景落地。

在民生和治理方面,人工智能将赋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推动形成智能学伴、健康助手等新型服务模式;在治理层面,将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并在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人机共生的新模式。

为实现目标,《意见》还强调要夯实基础支撑,包括强化大模型研发和智算中心建设,完善数据供给与产权保护,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同时推动开源生态繁荣,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金融、法律和伦理框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发展。

深圳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深圳聚焦算力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人工智能+”的落地路径。在算力方面,深圳正推进“鹏城云脑Ⅲ”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预计到2026年全市实时可用算力规模将突破80E FLOPS,形成覆盖全城的低时延算力网络。

在产业方面,深圳提出到2026年AI企业突破3000家,独角兽超过10家,打造万亿元级AI终端产业。从AI手机、AI眼镜到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深圳正推动百款以上AI终端进入市场,形成消费级应用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更是深圳的亮点产业,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教育等场景。

在人才培养上,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深圳的探索与实践则为这一战略提供了鲜活样本。随着政策落地,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深圳AI与机器人产业加速突破,打造“人工智能+”主阵地

就在不久前的8月12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赴深圳调研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释放出明确信号:深圳不仅是广东乃至全国“人工智能+”战略的前沿阵地,更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继续走在前列。

图片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集群进入极氪5G智慧工厂实训。

此次调研涵盖优必选、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元象信息科技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构成了深圳AI与机器人产业的缩影。优必选展示了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及自主换电系统,解决了连续作业痛点;乐聚推出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探索机器人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越疆的六足仿生机器狗在复杂地形下展现高稳定性;元象信息凭借国内最大规模MoE大模型,在VR和文化数字化领域实现突破。这四家企业覆盖硬件、零部件、算法等关键环节,展现出深圳的全链条竞争力。

深圳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今年3月,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培育1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企业总量达7.4万家,新增逾1.4万家,显示出旺盛活力。

在应用层面,深圳机器人正加速拓展场景:优必选科研级机器人“天工行者”已获百台意向订单;帕西尼灵巧手接近人类手感;智平方的AlphaBot 2可基于自然语言自主规划任务。这些成果表明,机器人已从工业制造拓展至科研、商业、服务、家庭等多元场景,规模化效应初显。

资本市场同样热度高涨。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早期融资占比较高,显示出资本对前沿创新的长期看好。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互动,正在推动深圳成为全国“AI+机器人”的核心高地。

黄坤明调研中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攻克大模型、零部件、工艺软件等“卡脖子”技术;二是扩大应用场景,推动AI+机器人在制造、科研、养老等领域先行先试;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更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这为深圳下一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意见》的宏观框架下,深圳正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高效供应链和前瞻政策,持续巩固“AI+”主阵地的领先地位。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叠加效应释放,深圳将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继续走前列、作示范。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