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客为何奔赴这个小镇?听他们讲述“我的塘口故事”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5-08-27 21:27

从仅剩9户人家的“废墟”到吸引2000多青年创客扎根的“梦墟”,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书写了现代化乡村社区的传奇,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中央文明办的指导下,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共建下,开平市塘口镇探索出了一条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

图片

塘口墟古朴而美丽。塘口墟社区供图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下半年是攻坚期、也是决胜期,各县(市、区)积极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总结塘口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8月26日,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平市委宣传部和南方都市报社联合主办“我的塘口故事”——江门“百千万·青年说”主题沙龙活动,围绕塘口的乡风文明建设和现代化社区营造,邀请5位“新塘口人”分享他们与塘口相识相知、共同成长的故事。

“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村

各界人士齐聚探讨“塘口经验”

塘口镇是开平市著名的侨镇,户籍人口3.1万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8.5万人。塘口墟位于塘口镇的东南,始建于清光绪初年,是塘口镇主要墟市之一。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塘口墟大部分居民或搬到市区,或到外地谋生,成为当地第一批“空心村”之一,最低谷时仅剩下9户人家。近年来,随着塘口空间、先锋书店、无名营造社等酒店、书店、建筑设计机构、民宿、餐饮等多元业态不断涌现,以及“圩度生活节”、文创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塘口不断聚拢人气,不仅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还吸引2000多青年创客入驻。

塘口为何能够创造传奇?有哪些值得复制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总结塘口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8月26日下午,“我的塘口故事”——江门“百千万·青年说”主题沙龙在塘口镇粮语艺术公社举行,活动邀请到5位“新塘口人”代表,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塘口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以及资深媒体人士等数十人参加。

图片

活动现场。

今年,塘口镇有了新的规划——在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发挥挂点联系塘口的优势,启动“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让文明乡风成为编织社会关系的“纽带”、凝聚发展合力的“粘合剂”,不仅让塘口古墟有了“颜值”,更让乡村有了“灵魂”。“今天我们举办这场‘百千万·青年说’沙龙,就是要听一听青年创客的鲜活故事,聊一聊塘口振兴的深层逻辑,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高钢华在活动上致辞,他表示,江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的关心与支持,希望通过这场沙龙总结好“塘口经验”,进一步为青年搭建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江门乡村新业态的“创新者”、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和产村融合的“推动者”,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江门其他的典型案例,让一个个“个案亮点”,真正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样板”。

今年以来,江门、开平两级宣传部门和塘口镇在总结过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塘口“IE公社”和“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我们锚定‘以文化人、作用于人’目标,以搭建‘无界创客’平台为载体,通过构建‘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社区生态,让文明乡风浸润日常、融入生活。”开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宝珠在致辞中表示,塘口的实践提供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也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肯定,离不开南都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力宣传,这次沙龙活动正是让更多人看见塘口变化、听见乡村声音的重要窗口,期待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乡村、扎根乡村,为塘口“IE公社”建设、为全市乡风文明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从人烟寥寥的‘空心村’,到青年创客的‘理想家园’,塘口最动人的不仅是旧建筑翻新、道路拓宽的‘塑形’重构,更是乡风文明、人才回流的‘铸魂’重生。塘口编织起青年与乡村的连接纽带,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乐章。而媒体,正是这场蜕变的见证者、传播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谢江涛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活动既是对江门乡村振兴成果的致敬,更是媒体与地方携手、为 “百千万工程” 鼓与呼的责任担当,南方都市报将继续发挥主流机构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全媒体矩阵,让塘口经验跨越高山河流,成为更多乡村振兴路上的 “灵感源泉”,把塘口青年的声音传递给更多青年人,让乡村的需求对接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青年人知道:乡村不是“退路”,而是“舞台”;不是“远方”,而是“主场”。


从相识相知到共同成长

5位“新塘口人”分享故事

从“白天空无一人,晚上漆黑一片”的“空心村”,到如今青年创客扎堆的“理想家园”,创造“塘口传奇”的正是扎根于此的新老塘口人。活动中,围绕塘口的乡风文明建设和现代化社区营造,5位“新塘口人”代表分享了自己与塘口相识相知、共同成长的故事。

“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愿意扎根在乡村里带来活力的年轻人。”卓益顾问合伙人、游牧计划发起人、在地里小酒馆投资人刘世游分享的主题是《一名规划师的返乡之路》。刘世游祖籍惠州,数年前,他大学毕业后,从广州来到开平市工作,后来又来到塘口墟,喜欢上这里的乡村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碉楼建筑,从此扎下了根。刘世游说,近年来,塘口镇政府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完善很多公共配套,完成很多旧建筑的改造等等大家看得到的工作,还做了很多外人不一定看得到的工作,比如搭建了人才公寓、人才饭堂,政府想尽办法为青年创客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支持。谈及自己扎根塘口的最大成就,刘世游非常自豪,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投身于塘口镇各个片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见证了塘口从一个“废墟”发展成一个艺术社区,还吸引了超5亿元的投资,而他自己也在这里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在稻花香里喝咖啡,别有一番风味。

图片

卓益顾问合伙人、游牧计划发起人、在地里小酒馆投资人刘世游。

与刘世游一样,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旅带头人沈益民也是“新乡人”的代表,他现场分享了在塘口镇仓东村坚持开展社区营造长达16年的故事。沈益民是梅州人,大学毕业后,他为了追求志趣,从家乡“裸辞”后,因一次骑行经过开平塘口,而爱上了这里的独特风光。“社区营造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其实是归属感。这个归属感由村的历史、地方语言、文化习俗、饮食特色,以及人们互相的关系等元素构成。”从2009年以来,沈益民和夫人谭金花教授扎根塘口,带领团队开展“仓东计划”,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传统乡村保育与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乡村社区,播下了星星之火,坚持至今已有16年之久。在他们的推动下,仓东村从一个“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村,不仅吸引许多游客打卡,还吸引许多海外华侨华人每年回来探亲。2015年,仓东教育基地荣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今年5月份,“仓东计划”还入选“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30个典型案例之一。

图片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旅带头人沈益民。

黄蔚是塘口镇网红店“黄先生手作店”的创始人,也是微缩艺术家、收藏家、设计师、国内模型赛事专业评委,作为塘口镇“新乡人”代表之一,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与塘口结缘,并在塘口开店的经过。“我父亲是一名设计师,我从小就跟随父亲来过开平很多次。”黄蔚是湛江人,在广州出生长大,自幼受设计师父亲的影响,喜欢上微缩艺术。早些年,他多次跟随父亲来到开平塘口等镇,见证了父亲修复各种文物,也迷上了塘口独特的建筑艺术。2023年,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他应邀来到塘口镇开店。如今,他已开发出开平碉楼、天下粮仓等精美的微缩艺术作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他在创作之余,还坚持讲课和接待研学活动,并招收学徒,传承微缩艺术,他的店铺不仅给塘口带来独特的艺术气息,还成为宣传塘口的一个重要窗口。

图片

“黄先生手作店”创始人、微缩艺术家黄蔚。

吴开贤是一名“95后”,目前在南方电网广东江门开平供电局工作。“我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塘口镇,每天跟着师傅外出巡视电力线路,把塘口转了一遍又一遍。当时就觉得,塘口虽小,但跟其他乡镇比起来,这里实在太洋气了,精致的古宅、碉楼散落在乡间田埂的每个角落。”吴开贤说,作为一名“电力人”,日夜守护着塘口的万家灯火,见证了塘口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感自豪。据他介绍,近年来,江门供电局围绕开平市“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启动了配网设备“焕新工程”,配合精品侨村建设,联合通信企业开展“三线整治”,出动500多人次治理架空线路超50公里,推动3.1公里线路落地改造。2023年,吴开贤加入江门供电局新成立的乡村创客数智柔性团队,利用无人机的固定机巢开展智能巡检,使用AI图像识别自动筛检隐患,全力守护塘口的用电安全。

图片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开平供电局吴开贤。

酱油和咖啡相遇,碰擦出的独特韵味,让许多游客欲罢不能。塘口海农岛酱园咖啡庄园主理人黄玉华分享了自己回乡创业的“酸甜苦辣”。“很多人问我,澳门发展那么好,为什么选择回塘口?其实这些年来,港澳政府都在呼吁大家回乡创业。我看到塘口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没有盲目跟风,而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政府对文旅融合、社区营造的支持力度很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业者来到这里,一种新旧交融、创意迸发的氛围正在形成。”黄玉华是澳门人,祖籍开平,回到塘口创业后,她将塘口浓厚的酱园文化和独特的晒酱油工艺,与澳门的咖啡文化巧妙融合,选择在一家传统酱园旁创办了“海农岛酱园咖啡”,“要做一场‘酱香遇见咖啡香’的大胆尝试”。经过上百次调试,黄玉华开发出酱盐咖啡,受到客人追捧,随即又开发了"酱油雪糕"。同时,结合本地丝苗米特产,即将推出丝苗米雪糕。

图片

海农岛酱园咖啡庄园主理人黄玉华。

塘口是中国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小镇之一,也是最独特的小镇之一。今天的塘口,已经走出了一条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汇聚于此。随着“新塘口人”不断加入,塘口青年的故事常讲常新。 

统筹:郭锐川 汪蕾

报道统筹:曾育军

执行统筹:陈凤英

执行:曾育军 罗忠明 严亮 陈凤英 欧阳婉娴 梁钰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