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各地政府与企业跑步入场。
对于各地高涨的发展热情,在近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期中国低空经济论坛上,有专家提醒:需要让低空经济自我滚动、自然发展,从场景到技术,而不是从技术到场景。发展低空经济要考虑如何实现商业闭环,完全依靠政府拿钱补贴,是长久不了的。
近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期中国低空经济论坛举行。
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抓住“刚需、痛点、高频”
论坛现场,低空经济“场景为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发言嘉宾都会强调场景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近期,中科星图(全称“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发力低空经济领域,该公司副总裁郭国龙在论坛现场谈到,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
郭国龙以中科星图的“动态船只跟踪与投放”应用场景为例介绍说,对于长江(江苏段)上的一些船舶,工作人员往往数天不下船,如果需要一些紧急物资,必须靠岸到一些水上服务区购买。如今,无人机就可以准确地将二三十公斤的生活物资安全送达数公里外正在长江航行的船舶上,这不仅大幅节约了物资补给成本和时间,还减少了船舶靠泊次数。
面对各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纵横股份则瞄准了低空政务飞行服务这一市场。该公司董事长助理程伟坦言:“我们认为这一应用场景是可行的,是能够赚到钱的一个市场。”
南都记者也观察到,今年,低空经济迈入应用场景探索之年。地方和企业都在探索究竟怎样的低空应用场景有发展前景。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分析认为,打通场景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场景要具备刚需、痛点、高频这三个特征。在他看来,此前大热的无人机救火不符合高频的特征,因为不需要天天救火;无人机送奶茶解决的不是现实痛点问题。相比之下,低空运输和体验需要思考,如何对接对时间敏感的人群。
吕本富还直击现实痛点进一步强调,低空场景要打通商业模式,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也要让市场自我滚动起来。低空经济的发展,都靠政府补贴是走不长久的。
8月24日,在位于山东莱西市店埠镇的青岛莱西通航产业园,飞行爱好者驾驶轻型运动飞机。 当地发展飞行培训与低空文旅研学,激活低空经济消费活力。 新华社发(张进刚摄)
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
此前,有观点认为,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吕本富谈及此观点,并解释说,在低空经济的发展中,除了应用场景的完善,地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
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哪些基础设施?近日发布的《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作出详细介绍。比如:通用机场、直升机和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场、低空智能融合系统、低空通信网络、低空导航设施、低空飞行气象监测网等。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牧南也曾介绍说,低空经济发展既需要5G通信、通感一体、多雷达协同和大型算力中心等为代表的先进硬件设施,同时也涉及诸多软件基础设施。
对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在吕本富看来,大规模基建的投入和成本摊薄是需要注意的两大问题。大部分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高度发达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无论是低空客运还是低空货运,通过摊薄成本的方法(一种通过策略性操作降低投资或生产成本的方法)计算出的票价,也远远超过市场可接受的运输价格。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如果不能将低空基建和商业模式考虑清楚,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也就无从说起。
郭国龙同样强调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星图也正在围绕低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来开展相关工作。他还说:“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规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一个区域或者地方既要结合自身特色搞基建,但也要有统一的规划。”
此外,瑞相资本投资合伙人李红兵从投资的角度建议:“低空经济火热的当下,各地政府和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发展低空经济,比如北京适合做低空研发;海南、云贵川等地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做低空游览等场景挖掘;长三角和成渝地区,都有先进制造业的布局等,可围绕低空先进制造发展。”
这一观点,也写入中国低空经济百人会、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深圳点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地方低空经济平台建设指南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地方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低空经济,能够因地制宜挖掘区域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农业发达地区聚焦低空农业应用,发展无人机植保、作物监测等服务;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可重点发展低空飞行器零部件制造、航空新材料研发等高端制造业,形成产业特色优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