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今年5月8日,二战“欧洲胜利日”,71岁的杭州师大退休教授黄山松来到英国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街上彩旗飘扬,到处欢歌笑语,佩戴勋章的老兵结队而行,书店橱窗也更换了二战纪念相关陈列,封面上的“D-DAY”字样格外醒目。
置身此景,黄山松仿佛穿过80年光阴,在欢庆的人群中看到了父亲年轻的身影。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英国时,他的父亲黄廷鑫不到30岁。作为抗战期间派赴英国海军实习的中国军官,他曾和20多名同学一同参与诺曼底登陆作战,见证了法西斯在欧洲的覆灭。
这段历史尘封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被重新发现。2006年,黄廷鑫获颁“法兰西荣誉勋位骑士勋章”,并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诺曼底战役亲历者。身为英雄之子,黄山松将父亲晚年的口述与诸多档案、史料相互印证,整理出版了《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书。有学者评价道,此成果“不仅分享了新史料与新见解,也以实际行动抢救了上一代中国军人的历史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下旬,黄山松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提到,他在英国追寻父亲参与二战的史迹期间,受到当地民众热情相待,这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认可与敬重的体现,也让他由衷感慨,各国人民对于期待和平的深刻共识。
正如《亲历与见证》封面所印的那句话:“回忆历史,是为了记住残酷的战争;记录历史,是为了永久的和平。”
青年黄廷鑫。
远赴英国追寻父亲踪迹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代表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
80年后,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英国伦敦举行了盛大的活动。英国皇家空军飞行表演编队翱翔在白金汉宫上空,拉出红、白、蓝三色彩烟;王室成员、退伍老兵及政界人士齐聚威斯敏斯特教堂,缅怀战争中的牺牲者和遇难者。
5月8日上午,黄山松沿着伦敦市中心的白厅大街,漫步至威斯敏斯特教堂外,亲耳聆听了这场纪念仪式的钟声。除了官方组织的大型活动,他还见到了当地民众自发举办的街头派对、茶会、音乐节,以及怀旧歌舞表演等。
这一天被许多国家定为“欧洲胜利日”,在庆祝的同时,也是致敬和纪念。
在伦敦郊区的小镇,黄山松还邂逅了一场社区纪念活动。他向南都记者描述道:“一些儿童和少年,看上去也就10岁左右,每个人都事先准备,然后轮流上台,分享他们了解到的二战故事。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传承。”
黄山松此行的意义,也正是如此。
二战期间,他的父亲黄廷鑫作为派赴英国海军实习的中国军官,曾在这里留下年轻的印记,并随盟军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然而,这段峥嵘往事,他从未刻意对外宣扬,甚至没有主动向儿子黄山松提起。
1944年,黄廷鑫参加诺曼底战役时所在的“搜索者”号航空母舰。
直到1994年,杭州电视台从一位离休干部处得知了这个线索,才终于将黄廷鑫请到了摄像机前,当时老人已经77岁。演播室中,他徐徐打开话匣,而黄山松隔一层玻璃注视着,“依稀之间,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风采”。
经杭州电视台报道之后,国内媒体逐渐发现,上世纪40年代有一批受政府派遣赴英国参战实习的中国军官,他们大都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等盟军作战行动。
除了黄廷鑫,定居大陆的还有零星几位,他们的名字逐渐被世人所知:郭成森、卢东阁、王显琼……
黄山松对南都记者说,父亲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些同窗和战友,无奈全部失联,以至晚年音讯全无。
青年黄廷鑫。
2006年5月的一天,黄山松接到浙江省外事办的致电,被告知法国政府通过媒体报道获悉,在中国有一位曾参加诺曼底战役的老人;不久后,对方又打来电话说,法方认定,1944年6月,黄廷鑫参加了诺曼底战役中的海上防潜和警戒任务,后来还参与了土伦登陆等行动,决定为他授勋。
同年7月5日,浙江省外事办大厅,专程前来的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代表法国政府,将一枚由绿色珐琅装点、象征法国至高荣耀的“法兰西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佩戴在黄廷鑫的胸前,也作为对这段史实的印证。
黄廷鑫坐在轮椅上接受了这枚勋章。尽管由于患病,他当时的言语行动都已较为困难,但还是坚持发言:“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和我一起在欧洲战场参战的20多位同学,也想起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所有中国人。这一崇高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
3年后,与病痛顽强斗争多年的黄廷鑫,因器官衰竭在杭州去世,享年92岁。此后,研究者认为,中国大陆已无健在的诺曼底战役亲历者。
投身研究整理口述历史
二战期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鲜为人知的是,在遥远的欧洲也曾有中国海军的身影。要探寻其中缘由,需从民国海军史中找答案。
遗憾的是,海峡两岸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也罕有博物馆对此做过系统梳理。究其原因,台湾学者张力曾有总结:“一则军事史原非学院之中史学研究的主流,反而是业余者相当投入;另则涉及军事历史的档案不易取得,难以深入探讨。”
为了更准确、完整地保存父亲这段往事,原本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的黄山松,决定涉入民国海军史。
2004年,在陪伴父亲捱过又一次凶险的病危后,黄山松开始在病床前进行口述历史的采集,并查阅相关文史资料,进行交叉核对。2013年11月,17万字的《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终于出版,成为这段历史的宝贵记述。
生于1918年2月9日的黄廷鑫,在安徽安庆度过了少年时代。高中毕业后,他怀着从戎之志报考军校,并在“七七事变”爆发之际,被录取为青岛海军学校五期乙班学生。然而,当他完成近4年的学习后,民国海军的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1942年夏天,转学炮兵毕业、正准备参加陆军部队的黄廷鑫,忽然得知国民政府将选派海军军官赴英、美留学,与盟军并肩作战,重建中国海军。
经过文化考试、专业考核、外语测试、身体检查等环节,黄廷鑫等76人被录取(后2人未到除名,实际74人)。通过“抓阄”,确定其中50人赴美,而黄廷鑫等24人则在领队周宪章带领下,经昆明、加尔各答、孟买,换乘商船,于1943年11月抵达英国利物浦,再坐车来到英国海军最高学府——位于伦敦格林威治村的皇家海军学院。
二战时期前往英国学习的中国海军军官合影。
次年1月,20名航海方向的中国学员前往英国南部恰塘兵营接受枪炮训练,而后被派往各战区,到现役军舰上实习参战。26岁的黄廷鑫和同学葛敦华被分配到美制轻型航母“搜索者”号上,主要执行护航和防潜任务。
1944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搜索者”号悄然离港,这让黄廷鑫感觉“有点非同寻常”,因为原本航母都是白天出港的。但当时他并不知晓,此次任务是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组成部分。当年6月6日,以英美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败亡。
二战结束后,黄廷鑫的实习也进入尾声,与同学们先后回到中国。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布成立。据黄山松的研究,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数位与父亲同属青岛海校五期的同学,陆续以起义、报到等不同方式,加入了解放军。“他们或者成为海军第一代舰长、副舰长,或者是海军专业技术部门的骨干,以所拥有的海军专业知识,为新中国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生后半程,黄廷鑫曾任教于浙江化工学院(今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晚年淡泊,却始终关心着国家的海军及海防建设。
这次在英国,黄山松来到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站在父亲拍过集体照的位置上留了影,又探访了恰塘兵营,以及朴茨茅斯——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主要出发地。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黄山松在父亲当年拍照的位置留影。
他还参观了存有二战相关史料的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并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找到了“搜索者”号的航海日志,从这一原始档案中,更确切地知道了当时父亲随舰活动的日期和轨迹。
黄山松对南都记者笑称,如果有机会,《亲历与见证》可以考虑修订再版,“不过,这是后话了。”
展望未来传递和平心声
此次英伦之行,黄山松将自身的见闻与感触写进诗作《伦敦·欧洲胜利日》:“欧陆忽传降恶枭,万民喜泣战烟销。迢迢八十成追忆,铸剑为犁赖勇骁。”在他看来,有时候不得不拿起武器抗争,但和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他还向南都记者提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偶遇。
在朴茨茅斯,“勇士号”战舰停泊处附近,有一个名叫“The Ship Anson”的酒吧,远远地传出苏格兰乐队的风笛声,大约三四十名中老年人在那里唱歌、起舞。走近询问才知,他们是在同一艘英国战舰上服役过的老兵,每年都要像举办同学会那样聚会,当天正好是他们的“年会”。
当这群退役军人得知,黄山松的父亲也是海军,二战期间还曾在英国参战时,纷纷投来惊奇的目光,而后热情地与他握手、合影。
在朴茨茅斯,黄山松偶遇了一群正在聚会的英国老兵。
此情此景,让黄山松想起他曾经为父亲整理的一段口述内容。
据黄廷鑫回忆,德国战败投降之后,留英见习的20多名中国军官,一部分转到英国太平洋舰队实习,而包括黄廷鑫在内的7人,到苏格兰某座城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潜艇学习。
在这期间,有一回他们受当地政府之邀观看歌剧。演出开场前,台上突然走出一位人士,面向全场观众宣布:“今天和我们一起观看歌剧的,还有来自中国的海军军官……”
话音刚落,舞台灯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们的坐席。紧接着,周围的观众全部起立,热烈鼓掌以示欢迎。这突如其来的礼遇,让7名中国军人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但很快,他们便全部起身,向英国观众致以回礼。
晚年的黄廷鑫,在病榻上回忆起这一幕时,仍难掩激动:“当时,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英勇战斗,曾经给了英国很大的支持,许多英国人对此都心存感激。身处异国他乡,遇到这样的场面,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国际地位的提高,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
80年后,黄山松跨越重洋来到英国寻访,向当地退役海军提及父亲的经历时,同样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相待,这让他仿佛接近了父亲当年那种兴奋、感动的心境。
他对南都记者感慨道,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实实在在地赢得了其他同盟国的认可与敬重。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将大量日本战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对其他战场打击法西斯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山松说。
而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多个国家展开,也充分表明,各国人民对于期待和平的深刻共识。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
海报设计:尹洁琳 林泳希
编辑:张倩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回望抗战记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