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旧校服,让环保成为一种选择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28 01:46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推行的“免费校服”活动引发关注。该校收集毕业生捐赠和高年级学生置换的校服,经专业清洗消毒后,免费提供给新生和低年级学生使用。有家长表示,原本已准备花钱买校服,了解到学校的免费校服后既意外又惊喜,“孩子长得快,校服也换得快,六年下来,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校长胡建玲介绍,这项举措旨在延续校服生命力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下环保、节约的种子。

相比旧书、旧课本的循环利用,循环旧校服面临的障碍恐怕更多还是心理上——衣物直接关乎个人形象和卫生,涉及更深层的心理接受度。为克服这一难题,长江东路小学采取了多项细致入微的措施:首先,建立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与专业机构合作,确保卫生安全。其次,保留原主人姓名,赋予校服传承的仪式感,将简单的物品循环升华为校园文化的传递。再次,采用“自愿领取”而非强制分配,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权。更重要的是,学校将此定位为环保教育,而非困难补助,免去了可能存在的歧视标签。这些举措有效消解了“穿旧衣不体面”的心理负担,让循环利用成为学生自豪的选择。

许多家长自己幼年时就有过穿哥哥姐姐衣裳的经验。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方式与当下的物质条件严重脱节,这样的极度节俭如今已不合时宜。而另一方面,过度消费主义所导致的浪费又让人不安;平衡点或许在于建立一种适度消费的理念:既满足基本的体面需求,又不盲目追求“全新”和“专属”,这就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体面”——是拥有崭新的物品,还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位家长说得好,“我并不在意孩子穿二手校服,也不认为这样不体面”。这说明,观念的转变已经发生。

国内外正在兴起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链条,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这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欧美的Z世代中,购买二手商品不再是“穷”的表现,反而是“酷”和“有环保意识”的象征。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二手物品,将可持续消费变成一种身份认同和生活态度。这背后反映出年青一代更认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从被动节俭到主动环保,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过去的节俭往往源于经济压力,多少带着无奈和羞愧,而今天的环保选择则是基于对地球未来的责任感。在家里,父母可以身体力行,带孩子参加二手市集、旧物改造。学校可以开设环保课程,组织“零废弃日”“交换集市”等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物质观:物品的价值不在于新旧,而在于其使用价值,真正的富足不是无限占有,而是适度使用。

当然,推广旧物循环利用是一个倡导和教育的渐进过程,切忌“一刀切”。长江东路小学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提供选择而非强制——学生既可以领取循环校服,也可以购买新校服。这种尊重个体选择的做法获得了更多认同。当先行者的示范效应逐渐扩散,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参与,量变终会带来质变。而这尤其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避免流于形式主义和作秀。学校可以建立循环物品的追踪机制,记录每件校服的旅程,让参与者看到自己行动的意义,也可以表彰积极参与的家庭……在一种包容和渐进的氛围里,让环保观念真正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成为他们未来自觉的生活方式。 □ 吕德为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