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亚洲百人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在香港举办。论坛以“链动农食,赋能亚洲”为主题,汇聚来自亚洲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共同探讨农食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亚洲农食系统转型注入新动能。
8月27日,“亚洲百人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在香港举办。
开幕环节由中国常驻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原农业参赞、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中国办公室(筹)主任贡锡锋主持。多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香港特区政府署理环境及生态局局长黄淑娴表示,香港已建立一个既保障供应,也兼顾食物安全的完善供应链,并加强了与其他地区和内地市场的协作联系,包括增加输出港制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吸引企业到港设立生产加工设施,利用香港的品牌效应,把进口的食材加工后再运往内地或海外市场销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于推动农食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科技赋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香港桥梁作用助力内地农食企业走向国际。他指出,当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及食品安全等共同挑战,可持续农食体系及科技支撑对保障粮食供应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会长陈勇表示,当前全球农食系统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亚洲作为全球农食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区域,正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等挑战,也迎来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的新机遇。他认为,通过跨区域协作,不仅能增强亚洲农食产业链的韧性,也为全球农食发展提供“亚洲方案”,同时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健康、绿色和多样化的食品选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助理总干事Thanawat Tiensin在致辞中强调,亚洲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粮农系统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推动包容性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兽医官宋俊霞作了题为《加快“同一健康”行动,促进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的演讲,她强调,联合国粮农组织之所以提出“同一健康”解决路径,旨在统筹土壤、水、植物、动物及环境健康,推动农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她指出,要加强多部门协作,应对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与抗生素耐药性。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则表示,农业与粮食领域将在稳定消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约200余人参加亚洲百人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
本次论坛还取得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发起《亚洲农食共生倡议》,达成政企研三方共识;二是发布了《农食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清晰决策框架;三是发表《亚洲可持续农食地图集》,收集了部分亚洲国家农食企业在可持续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同行企业提供参考。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太区办公室(FAO RAP)、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ISDA)、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赠与亚洲香港基金会(Give2Asia)、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CAPIAC)等机构联合主办。
延伸阅读
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对食物的供应链产生重要影响。人口增长、城市化、消费模式变化等进程,也在为粮食供应链的可持续稳健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国际上逐步引入了农食系统(agri-food)的概念,以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食物供应链。
参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官网,农食系统(agri-food)这一概念被定义为“食物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所有相互关联的活动和参与者”,涵盖了食物从农业生产、加工、分销、食用和废弃物管理的各个方面。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肖遥 发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