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调整优化为契机,实现高校差异化办学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28 23:26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文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2025年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这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过去三年间,我国普通高校进行了学校专业的新增与撤并。这一次发布的《方案》,一方面,在之前优化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将学科专业优化从普通高等教育拓展到职业高等教育,如提出要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而要切实起到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之效,需要各类高校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安于本身办学定位,在本校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条件与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以质量与特色为导向,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方案》提出,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应该说,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学科建设近年来受到社会舆论与一些自媒体“基础学科专业是冷门专业,又苦又累”炒作的影响,有一些家长甚至“呼吁”北大清华等高校撤销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开设“热门”专业。这显然不符合“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办学定位。如果“双一流”建设高校都“以报考为导向”,撤销所谓“冷门”专业,只办“热门”专业,显然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需要持续加大,包括继续坚持推进“强基计划”招生改革,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鼓励高校探索基础学科专业人才新模式,如对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拓宽基础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扭转社会对基础学科专业是“冷门专业”的认知等。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学校需要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如“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进行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则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不能采取一个模式,《方案》提出,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这可促进各高校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

而要让高校形成并坚持自身的办学定位,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类高校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时,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时,不能是“冷门”专业“一哄而下”,“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要坚持差异化与特色办学。 □ 熊丙奇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