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三孩政策的背景下,不少符合条件的家庭却在备孕路上遭遇“想生却生不了”的现实困境。数据显示,我国不孕症发病率已从2007年的12%攀升至2020年的18%,增速持续不减,女性生育力保护已成为亟待关注的公共健康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内分泌门诊与计划生育专科主任李莉指出,当前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正在无声地侵蚀女性的生育能力。她强调,生育力保护应尽早提上工作日程,应作为女性贯穿一生的健康课题,树立“全生命周期保护”的理念。
影响女性生育力的多重威胁
年龄被视为影响女性生育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子质量和数量同步下降,女性在35岁之后生育力出现显著降低,40岁以上自然受孕难度大幅增加。
除年龄之外,李莉教授还指出三类“隐形杀手”正悄然损害女性生育力。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之下,可能干扰卵巢激素分泌,影响卵泡发育,导致受孕几率下降。此类“压力型卵巢功能下降”在年轻群体中愈发常见,却极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的代谢异常与肥胖问题,也会损害子宫内膜环境,阻碍受精卵着床。此外,隐性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女性因各类焦虑情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负担间接影响受孕。
李莉特别提到,部分新婚夫妇因急于完成“结婚后一两年内必须怀孕”的目标,反而使备孕变成心理负担。她建议,如夫妻双方此前无共同生活经历,应首先适应婚姻与性生活节奏,避免因“强求备孕”带来额外焦虑。
女性需守护好每一阶段的生育潜力
面对各类威胁,女性需跳出“结婚即备孕”的局限思维,真正将生育力保护视作终身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李莉提出“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建议在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措施,系统维护生殖健康。
从儿童青少年阶段起,就应注重远离辐射和有毒环境,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为生殖系统发育奠定良好基础。进入育龄期后,即便暂无生育计划,也需尽量避免烟酒、熬夜等不良行为,减少外界环境对生育力的潜在损害。
对于已有生育计划的夫妇,李莉建议尽早进行生育力评估,尤其若女方年龄超过35岁,或夫妻规律未避孕同房1年仍未孕,更应主动寻求专业评估与指导,而非盲目等待。
生育力保护并非限于某个特定时期,而是伴随女性一生的健康实践。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干预,合理规避高血压、肥胖、隐性焦虑等风险因素,才能更好地守护生育希望,迎接健康新生命的到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