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于8月29日至10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新馆举行。本次展览汇聚了粤港澳三地近40位艺术家的精品佳作,通过“潮汐洄流:文脉溯源与当代表达”“山河共声:科技凝视下的生态关怀”“水域交织:社会关系中的自我镜像”三大板块,来深入探讨区域历史文脉、生态感知与社会关系的精神图景。
本次展览汇聚了粤港澳三地近40位艺术家的精品佳作,通过“潮汐洄流:文脉溯源与当代表达”“山河共声:科技凝视下的生态关怀”“水域交织:社会关系中的自我镜像”三大板块,来深入探讨区域历史文脉、生态感知与社会关系的精神图景。
这是广东美术馆首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性主题进行策展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重点呈现以下四大亮点:一是历史与文脉的当代表达,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回望粤港澳三地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文化结构与历史脉络,呈现艺术家如何通过个人经验、族群记忆与地缘感知,回应大湾区特有的社会历史语境;二是跨媒介语言的融合探索,展现艺术家在材料与技术之间的实践张力,构建多感官、开放性的艺术现场,回应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实验性与流动性;三是在地经验的全球转译,呈现湾区文化如何在全球语境中生成与表达,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当代艺术在本土与世界之间的持续协商与转化,从而将大湾区塑造成一个不断生成的文化交汇之地;四是以“大湾区”为策展框架的文化共同体构建,强调艺术家个体在复杂文化结构中的交织身份与多语系创作实践,在差异中寻找联结,在多元中建构共同体意识,映射出湾区文化共同体在当代语境下的活力与可能性。
靳埭强 在⼼ 纸本⽔墨 136cm×207cm 2025
李劲堃 千年结 数字影像 尺寸可变 2024
自20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始终站在中国社会变革与开放发展的前沿,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引入、贸易体系的转型与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生长。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澳门的跨文化枢纽作用,以及广东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先锋实践,共同铸就了这个地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底色。茶楼早市、街巷烟火、语言习俗等生活细节在三地之间水乳交融,构成同根同源的文化图谱;近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关便利化等措施,拓展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现实版图,高效地编织起三地互连的生活脉络,使区域间的人文交流更加紧密。艺术家跨区域的合作、展览、驻地计划不断涌现,构建出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创作网络。
冯永基 万语千言 纸本水墨设色、铝、灯 190cm×240cm 2019
吴少英 韵律 生成艺术互动作品 尺寸可变 2025
艺术的生成根植于文化土壤,湾区的多元生活方式与交汇型文化格局,也孕育出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当代表达。在这里,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彼此交织,共同构筑起一个富有张力的当代艺术生态,粤港澳三地的艺术发展脉络也相互映照、交织共生。从岭南画派到实验艺术、从本土经验到全球视野,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轨迹。当代艺术从以往较为孤立的“地域叙事”逐步转向“关系结构”与“全球对话”,艺术家们以多样媒介与跨学科路径,激发对城市空间、族群记忆、生态环境与社会结构等议题的深度思考,形成了兼具批判性与实验性的艺术语言,回应湾区复杂的社会语境和文化层积。
刘子建 楚天密语— 纸本水墨 125cm×317 cm 2024
周力 水与梦:羊卓雍措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矿物颜料) 130cm×180cm 2024
当前,广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活跃着众多具有鲜明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敏锐的文化感知力,围绕地方历史、社会结构与知识生产机制展开长期性探索,呈现出根植在地又具批判性的文化回应;香港则在其独特的历史与制度背景下,孕育了一批锐意进取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视觉符号重构、多语境跨越与城市空间介入等方式,深入探讨文化认同、媒介转译与全球语境下的香港经验;澳门则以其中西交融的文化结构为土壤,涌现出兼具地方记忆与未来想象的艺术实践者,以多媒介互动和装置的形式探索独特的城市微观历史和情感景观建构。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也彰显出湾区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思维与社会责任。在这一背景下,本次展览正是对湾区艺术家创作面貌的集中呈现,通过艺术对话凝聚湾区文化认同,回应三地文化的交汇与协同、个体经验与时代语境的映照与共鸣。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可以预见,大湾区正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与创新活力,书写着 21 世纪全球当代艺术的新篇章。我们也期待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多元融合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价值和可能性,成为全球当代艺术与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之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