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开卷广州”品牌讲座206期“真诚的写作比真实重要——千夫长非虚构作品《从江六记》开卷谈”在广州图书馆举行,邀请《从江六记》作者千夫长,与知名的文化、社会人类、媒介学者一起,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畅谈非虚构写作、民族志田野调查中的真实与真诚的写作、少数民族原生态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存留、民族文化的生命观、人与自然关系等等丰富议题。
《从江六记》是作家千夫长两次亲历黔东南的从江县民族村寨,进行长时间田野调查,拍下了38条视频、1000余张照片,完成的非虚构长篇文学作品。该书以白描的文学手法,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全景式的视角,记叙了从江县占里、高华、加榜、小黄、岜沙、丙妹六个村寨里,世代生活于此的苗、侗、瑶三个民族的历史脉络、自然地理、民俗事象、风物传说与人文风情等,真诚地记录了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从江六记》,千夫长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25年版
对谈伊始,作家千夫长以他一贯平实又有趣幽默的言语,向读者介绍了此书写作的缘起,写作过程,身为蒙古族对少数民族问题的天然敏感与独特视角。特别提及非虚构写作的真诚,阐释了他所恪守的“文学叙事真诚比真实更重要”的创作信条。他之所以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以最朴实的白描手法对少数民族现状进行如实记录,是让阅读者自己判断,是在做不露声色的文学表达。非虚构的灵魂是真诚而不是浅表的真实,因为它是文学的,而即使在现场耳闻目睹家国物事的真实,那是通讯报道的表达。文学叙事的真诚必须符合天道人心。
《从江六记》作者千夫长与知名的文化、社会人类、媒介学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认为:作为正在淡化的少数民族生活的纪录,《从江六记》是一部具有文献、文学、社会学等多种价值,可以传之后世的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千夫长眼见为实地探寻采访,大山风物与典籍史料交相辉映相互印证,让我们如临其境,窥探千百年来大山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精神的奥秘。叙述、神秘、思索是这部作品的三个关键词,作者没有遗落现场的那些有趣细节,并于细节中探寻远古遗风:巫师鬼神、成人礼仪、祖先崇拜、侗族大歌、生男生女的秘方、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等等。千夫长的叙述令人着迷,有趣且耐人寻味,他拥有三种语感:现在进行时、心理活动、俯瞰式点评,交叉互动、摇曳生姿。以“我在现场”召唤读者强烈的参与感,探寻者的少数民族身份及特殊视角,也为此作带来新的风貌。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黎相宜教授则从其专业角度,学理性地阐述了田野调查与少数民族写作之间的契合,高度评价千夫长将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融入到文学写作之中,质朴真实之外,更不失文学的动人与真诚。并从社会群体视角,谈了她对不同民族融合发展的看法:《从江六记》描绘贵州从江多民族生活,体现“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体现在集市节日互惠,拉近距离;交流通过鼓楼文化、习俗借鉴及教育互鉴,促进进步;交融形成混居融合,铸就共同体意识。该作展现“多元一体”格局,启迪推动民族和谐。
媒介经济学博士、广州金融学院教授聂莉从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并置角度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边界问题,认为千夫长《从江六记》的非虚构表达很高明,看似朴实无华,不动声色,但文学性很强,情感自然流露、故事感浑然天成,却又不失个人的立场。阅读作品同时会带来关于少数民族原生态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存留,民族传统以什么样貌保留的延展思考,她从文化经济角度,提出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另一种可能。被同化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族群保护、文化活化与商业化并非绝对对立,在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中,市场不一定就是破坏性的力量,它可以成为创造新活力的引擎。以尊重文化本源为前提,以社区参与利益共享为核心,以创新为手段,民族文化亦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反哺文化传承。这都是有非常成功案例的。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与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