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故居里的印刻:后人化身讲解员留住历史光影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9-01 12:35
图片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八十年来,相关史料被不断填补、充实,抗战精神得到持续传承、弘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都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回望抗战记峥嵘》,寻访、记录各方持续为打捞抗战记忆所作的努力。

“若不能严惩战犯,决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

1946年3月,江西南昌人梅汝璈乘飞机前往日本,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国军民已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此时的梅汝璈,正走向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法袍即战袍。在长达两年半的东京审判中,他始终坚持法律原则,同时与企图庇护日本战犯、损害中国利益的势力不懈斗争,最终以6票对5票的表决结果,判处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侵华首犯死刑,并亲笔将南京大屠杀的有力证据写进判决书,用法律武器捍卫民族尊严,伸张国际正义。

他去世后,梅氏后人以多种方式留存和传承这段记忆。女儿梅小侃、儿子梅小璈整理出版了他的遗著和日记,投身东京审判的历史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而在梅汝璈的家乡——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第四代后人梅庭军守护在其故居,至今已有13年,并自身完成了从退伍军人到专业讲解员的身份转变。

8月下旬,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朱姑桥梅村实地走访。接受采访时,梅庭军说:“梅汝璈不辱使命,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了应有的位置。我的使命就是把讲解工作做好,让子孙后代记住梅汝璈的历史功绩,传承他的爱国精神和法治精神。”

图片

东京审判时期,梅汝璈在办公室留影。新华社发

“不用工资来衡量”的工作

“壹元志秀启,文光炳汝长,朝庭英俊立,平治仰君良……”梅庭军指着展厅中的《朱姑桥梅村梅氏家族世系诀》,向南都记者介绍:“按照辈分,梅汝璈是我的太爷爷。”

1976年出生的梅庭军,既是梅汝璈故居纪念馆的安全管理人员,也是这里的讲解员。身兼数职,意味着繁杂的工作内容。每天上午9点,故居正式开放,家住附近的他,不论严寒酷暑,都会提前约1小时来到这里,下午5点闭馆后继续留下收尾,有时还要在附近巡查、守夜。

“起早摸黑嘛!”他笑道,“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的干劲儿,不是用工资来衡量的。”

梅庭军告诉南都记者,他从小就崇拜英雄,探望过不少老红军、老八路,19岁那年自己也应征入伍,随部队到处历练。而对于梅汝璈审判日本战犯的故事,他更是耳熟能详,自豪不已。

图片

东京审判现场。新华社发

2011年,南昌市青云谱区委、区政府开始对梅汝璈故居进行抢救性维修,计划将修葺后的故居开辟为免费的文化场馆。次年,梅庭军就应聘到这里来当保安,并参与展馆的布置工作。

“冥冥之中,我觉得是一种缘分吧。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军’字,字辈正好是‘家庭’的‘庭’字。以前我是一名军人,后来我的使命变成了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梅家的英雄。”他说。

安保工作之余,梅庭军还默默“偷师学艺”。专业讲解员给游客导览时,他也会在一旁聆听学习,再结合村中老人和长辈们的回忆及各种书籍、资料上的学术研究成果,不知不觉间,就积攒了大量关于梅汝璈和东京审判的故事。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需要他临时上阵讲解,已有相当“知识储备”的梅庭军毫不怯场,一开口,就不仅是对史实的介绍,还有许多生动的历史细节,并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参观者听得津津有味。

从此,梅庭军开始了义务兼职讲解,后来成了真正的讲解员,同时也是青云谱区红色故事宣讲志愿者。

图片

梅庭军在梅汝璈故居。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 摄

“我的讲解词就是‘万涓成水、汇流成河’,也是经过多方学者的考证,与多方的游客互动而来的,所以越来越丰富。”梅庭军说。

从事这份工作13年来,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讲解风格,“讲解要慷慨陈词,有起有伏。我的语气,有高昂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也有悲哀的时候,难受的时候,如此方能带游客进入历史情境之中,引起深度共鸣。”

从故居回望东京审判时刻

这座梅汝璈故居始建于晚清年间,是一座“三井加两院”式住宅,青砖灰瓦,整齐雅致。

南都记者踏进小院的瞬间,就闻到木质门窗散发出的桐油香味。梅庭军介绍说,门窗上的雕花,是按照原样修复的,展厅也充分利用了故居内原本的房间。

1904年出生的梅汝璈,就是在这座院子里度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测绘专家梅晓春。12岁时,梅汝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学预备班。

1924年,梅汝璈赴美求学,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文科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学成即归国,曾任教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

时局艰危,他并不沉湎于西式精英生活,反而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不可崇洋媚外,要奋发图强以雪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年1月19日,远东最高盟国统帅部根据同盟国授权,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

中国是同盟国中受侵略最深的战胜国之一,作为当时国内少有的熟悉英美法学的专家,42岁的“教书先生”梅汝璈临危受命,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国代表。其他法官分别来自美、英、苏、加、澳、法、荷、新、印、菲,由澳大利亚法官威廉·韦伯担任庭长。

图片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1国法官合影,梅汝璈为前排右二。新华社发

梅汝璈故居里,陈列着他飞往东京就任时所用的行李箱,而这趟旅途注定非比寻常。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共开庭818次。梅汝璈不仅要面对浩如烟海的证据资料,还要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交涉、斡旋。

开庭前预演时,庭长威廉·韦伯宣布的入场顺序把中国排在英国之后,梅汝璈闻言,便以脱下法袍、拒绝参加的方式表达强烈抗议,坚决要求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入场。最终,韦伯同意将中国排在第二的位置,在法庭上的坐席位于自己的左手边。

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铁证如山,然而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各国法官对于战犯的定罪与量刑却存在严重分歧。有人主张将战犯流放荒岛,还有人以“世人需宽宏、谅解、慈悲”为由,认为应无罪释放全体战犯。

而梅汝璈坚持主张对首恶处以极刑,并积极争取其他法官的支持。最终,6票对5票的表决结果,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侵华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图片

东京审判现场,梅汝璈为后排右四。新华社发

同时,梅汝璈坚持由中国人书写判决书中日军侵华罪行部分,在这份1200多页的历史文献中,留下南京大屠杀的有力铁证,让此前知之甚少的西方世界得以正视。也是在他的努力下,对南京大屠杀负有重大责任的谷寿夫被引渡到中国受审,受到了公正的判决。

梅汝璈认为,宽大固然是美德,但姑息是怯懦。他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在出色地完成了国际审判任务之后,梅汝璈因对国民党失望,公开拒绝回国赴任公职,而是设法与当时的中共驻港代表乔冠华取得联系,乔装打扮后冒险从香港来到北京,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投身我国外交事业与法制建设,担任外交部顾问、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上世纪60年代,他着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对亲历的东京审判进行回忆和评述,遗憾的是未能完成。1973年,梅汝璈因病逝世,享年69岁。

2019年9月,中宣部、中组部等九部委联合授予梅汝璈“最美奋斗者”称号。

未来还想打造模拟法庭

如今的梅汝璈故居,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全国法院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时常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法官教育等活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临近9月,梅庭军更忙了,每天都在对接相关事宜。

“随着越来越多人知道梅汝璈,预约参观的团体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我一天要讲五六场。遇到喜欢听的游客,每场要讲40分钟到1个小时。”他告诉南都记者。

图片

梅汝璈故居,梅庭军(左)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不久前,梅庭军还应邀到青云谱区图书馆做了一场主题讲座,介绍梅汝璈的东京审判之路。看到年轻听众脸上专注的神情,梅庭军很欣慰,“感觉我的宣传、讲解是有作用的。”

明年,梅庭军就50岁了,他说自己接下来的打算就是守住初心,继续努力,“只要讲得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对于故居的未来,他还有很多设想。

2018年,梅汝璈故居成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梅庭军心里,期待能申请到更高的文物保护级别,“希望有那种恒温恒湿的展柜,对故居里的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

图片

梅汝璈故居展出的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用过的国际法专业工具书。新华社发

他还畅想着打造一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模拟法庭,让游客真正地“身临其境”,感受国际审判现场;兴建一方法治主题广场,普及古今中外的法律名人;结合当地政府对朱姑桥梅村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发展好周边的文旅产业,吸引八方来客,走近这段尘封的历史。

梅庭军表示,对于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每个人的视角或许各异,依他之见,可凝练为“爱国守法”四字。他希望后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祖国不再重蹈百年前丧权辱国、惨遭侵略者践踏的覆辙。

同时,他也希望年轻人能从先辈的壮举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当你遭遇人生的坎,感到不顺心时,想想这些革命先烈,想想80年前的梅汝璈。他顶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当时国民政府的掣肘、四万万同胞的嘱托,在万压一身的情况下,依然挺了过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你也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回望抗战记峥嵘》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侯婧婧 发自江西南昌

海报设计:尹洁琳 陈婷

编辑:张倩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回望抗战记峥嵘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