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减亏,靠消费级机器人造血,人形机器人仍面临量产难题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9-01 20:37

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9880.HK)的财报被外界视为观察行业商业化进程的“风向标”。8月30日,优必选交出了2025年中期答卷。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7.5%;期内亏损为4.40亿元,同比减亏18.5%。记者观察到,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商业化难题的背景下,这份减亏的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消费级和教育机器人业务的“造血”能力,支撑了对前沿技术的高额研发投入。

业绩减亏的背景下,二级市场上优必选也迎来了一波上涨。9月1日开盘,优必选一度上涨近14%,股价接近110元。截至9月1日收盘,优必选报100.3元/股,涨4.81%。

然而,在业绩回暖的表象之下,优必选的业务结构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错位”:被寄予厚望的工业场景机器人业务收入出现收缩,而智能猫砂盆、泳池机器人等消费级产品却意外成为增长的中流砥柱。这不禁让市场追问,依靠消费级业务的“输血”,能否撑起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消费级与教育业务成“现金牛”,物流及工业机器人“失速”

优必选上半年的业绩,勾勒出一条“曲线救国”的商业路径。

财报数据显示,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上半年收入达2.60亿元,同比增长48.9%,占总营收的比重从去年底的36.5%攀升至41.8%,首次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线。其增长主要受益于智能猫砂盆、泳池机器人等新品的迭代,以及在海内外电商渠道的扩张。

与此同时,公司的“老本行”——教育智能机器人业务也一改去年的疲软态势,实现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48.8%。这主要得益于"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标准化方案在多地落地建设,以及机器人赛事的生态扩张。

然而,在这两条业务线高歌猛进的背景下,被公司看重的工业部分却在“失速”。

财报显示,物流智能机器人收入为5616万元,同比减少5.7%;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为6380万元,更是同比减少了29.8%。

这种“不务正业”的业绩结构,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现实困境——理想很丰满,但短期内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依然是技术相对成熟、市场更广阔的消费级和教育级产品。

正是这两大“现金牛”业务,为优必选持续“烧钱”的研发提供了弹药。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2.18亿元,占收入比例为35.1%。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优必选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补充源自政府补助,但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公司的其他收益(主要为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从去年同期的3580万元大幅降至460万元。外部“输血”的减少,更凸显了公司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紧迫性。

平台化路径求解“降本”,人形机器人仍面临量产难题

尽管工业场景机器人收入短期承压,但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探索上仍在持续。

在技术层面,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在上半年完成了迭代。针对工业场景对续航的要求,新一代的Walker S2实现了3分钟内自主完成热插拔换电,为未来“黑灯工厂”7×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供了可能。

软件层面,公司自研了全球首个专用于工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技术Co-Agent,通过端云协同的“群脑网络2.0”架构,让机器人集群实现了从单机自主到群体协同的进化。

技术上的突破也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商业上的订单。财报中透露,公司已与客户签订“全球首份工业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小批量采购合同”。不过,这一订单的具体金额和交付情况优必选并未作披露,“首份”和“小批量”的表述,也让外界难以评估其真实的商业价值。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仍面临量产难题。

优必选方面在财报中预计,2025年内将交付超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将应用场景拓展至半导体、航空、电子等领域。

面对持续的亏损压力,优必选上半年的“节流”动作尤为突出且必要。财报显示,公司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分别从去年同期的47.9%和44.1%降至36.0%和29.8% 。

更长远的降本路径,则指向了平台化战略。优必选方面表示,Walker S系列将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未来将针对不同场景推出更多模块化的技术,并协助客户进行二次开发。这意味着,优必选正试图从过去高度定制化、成本高昂的路线,转向更为标准化的平台路径,以期解决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难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