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掌控万机 绘就“星河”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原创2025-09-02 00:12
图片

南方都市报2025年9月2日深圳B01版。

8月26日晚,成千上万架无人机如点点繁星,在城市上空汇聚成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这片璀璨“星河”背后,站着一群鲜为人知的人——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这是2025年人社部新增的17个新职业之一,也是由深圳申报的新职业。

“00后”的陆子祥,便是其中的一员。正当青春之际,碰上炫酷的新型职业,以天空为幕、无人机为笔,编织出一幕幕城市的荣光。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1.2万架无人机升空起舞

2025年8月20日,深圳的夏夜如常。

华灯初上,一支特别的团队早早在人才公园集结,环境勘测、调试设备,忙碌着等待凌晨的到来。这是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献上的无人机灯光秀表演首次彩排,6天后,1.2万架无人机将升空起舞,以天为幕,织就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梦想。

陆子祥,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也是这场演出的核心飞手。陆子祥的“战场”就在这里——表演区旁临时搭建的控制台前。在他的面前是6000架无人机整齐排列,无人机的周围,早早布好了无线局域网信号塔。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他所做的还有很多。在演出前,他还需要反复勘测场地,测试信号、研判天气与风速。天气、信号、突发电磁干扰……每一个变量,都可能让这场“星河之舞”功亏一篑。

陆子祥的目光时而锁定在屏幕上,时而望向不远处的无人机,看着那些闪烁着不同颜色的灯光,陆子祥说,这是“无人机的灯语”。这灯语就像是独属于飞行规划员与无人机群之间的“情话”,他通过这些灯语判断无人机的状态。屏幕上,每一架无人机只是一个闪烁的坐标点;但在他眼中,这是由6000名“士兵”组成的精密“军阵”,而他必须确保军令如山,分毫不差。

全球首次1.2万架双矩阵联飞,30分钟持续表演,并且创新引入全球艺术家共创模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这简单几句话介绍的背后,是无数个技术关口的突破:无人机的续航能力、精准定位能力、跟楼体灯光之间精确到秒的协同,飞行路径的精细计算,以及最终的艺术表达。

8月26日晚8点30分,这场酝酿数月的光影戏剧终于拉开帷幕。巨大的蜂鸣声传来,仿佛一片机械的星河正在苏醒。一片“繁星”骤然亮起,在夜空中精准集结,汇成一幅幅流动的光影画卷——恢弘卷轴徐徐展开,“大鹏”展翅高飞,“Amazing Shenzhen”璀璨生辉,华为、腾讯等深圳企业标识次第绽放,全球艺术家共创的作品轮番登场……地面上,国际友人高喊“Amazing Shenzhen”,市民回应“深圳生日快乐”,人群的欢呼声浪如潮水般涌起,盖过了楼体灯光秀的伴奏,也淹没了无人机的嗡鸣。

“当所有飞机同时飞起,观众的欢呼是最大的回报。”陆子祥说。

2017年是单机飞手

如今他和团队每月有10余场表演

陆子祥的接触到无人机群表演于2017年,彼时他还是操控单架无人机的传统飞手,依赖手感与临场反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以兼职身份参与一场无人机表演,“任务很简单”,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他再次回想起时这样说,“就是把飞机一台一台摆在地上,但当灯光亮起时,还是很震撼”。

就是这片人造星空,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毕业后,他正式加入大漠大,直接奔赴上海的一个项目。那是“一代机”的“原始”时代:“狭窄的道路上,飞机要隔一米摆一台,一排只能摆5架,为了300架飞机的表演,我们硬是摆了五六十米长。”他的职责是紧盯后台,一旦某架飞机因电量或信号异常“掉队”,立即接管遥控器,手动将“迷途”的飞机安全召回,防止其坠落或撞机——这是编队飞行最原始的“保险栓”。

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使用的无人机已经是最新的第四代机,这代无人机不仅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集群飞行控制系统、搭载了智能降落伞触发装置,更是有着机巢式自动化集群快充技术,所以才能实现30分钟的演出时长。而陆子祥也从“护航飞手”成长为大漠大飞行工程部飞行工程师。陆子祥回忆起最惊险的一次表演,“刚起飞,突然就暴雨了。我们立即为地面设备加盖防水布,防止无人机降落后因积水损坏。同时,为避免上千架无人机集体返航发生碰撞,空中机群被指令分成多个批次,依次有序返回。”

不仅在深圳,在重庆,在海外,他和团队每个月大概有10多场表演。他的成长轨迹,恰是这些年无人机集群技术狂飙的缩影,忙碌的身影,也映射出这个行业迅猛发展的切面。

“我最期待的

是实现无人机群与人的实时互动”

面对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的崛起(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人社部也于2025年正式认定“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为新职业。

虽然,陆子祥还是自称飞手,但其内涵远超传统飞手。“传统飞手是一对一,而我们是一对一万。”他精准地概括了差异所在。在他看来,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核心能力从“单机操控”转向“全局规划”。从项目初期的场地勘测开始――起飞场地大小、周边楼宇的WiFi信号干扰、高压线等障碍物,都需要精确评估。更关键的是,他们需要具备航空知识,懂得如何向空管部门报备、申请空域。不仅如此,编程和动画设计,是他们必须了解的语言,需要做跨界“通译者”,要学会与设计师沟通,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飞行路径,将任务指令精准传达给每一架飞机。还需预判信号干扰等风险,让其他飞机“补位”,系统则实时重组队形,确保画面完整。如遇强风或雷雨,还得果断启动暂停或紧急降落程序。

近年来,陆子祥与团队多次刷新无人机集群表演的吉尼斯纪录。去年深圳国庆10197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创造“单台电脑控制最多无人机同时升空”“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之后,两个月前,重庆11787架无人机在此成功挑战“最多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图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破纪录对我们来说,已经有些常态化了。”他有点害羞地说,“数量破万已非最大难点”。在他看来,真正的硬仗,是征服不同城市的“天空性格”。“在深圳,高楼密集,信号干扰是技术难点;在重庆,表演范围大,我们必须架设多个基站,确保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定位不会丢失。”

当被问及对这个职业的终极畅想时,陆子祥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最期待的,是实现无人机群与人的实时互动。”他描绘道,“想象一下,无人机群不再高悬夜空,而是安全地降至观众身旁,随音乐流转,与人影互动。当然,这要求我们的飞机性能和路径规划达到一个极致,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

“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的这片璀璨星空,无人机阵列拼出了这十四个大字作为表演的尾声。陆子祥仰望着这片自己参与编织的“星河”,正是他们献给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低空经济星辰大海的眺望。


南都融媒出品

记者:黄璐

设计:章玲

图片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