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停车长龙蜿蜒,兜兜转转仍在等位,看到票据更是心头一颤……“停车难”“停车贵”两大顽疾,长期困扰着佛山群众,尤其是在市区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有限的停车位与庞大的就医需求,成为一道待解难题。
此前,佛山市纪委监委将“停车场收费问题研究”列为2025年十大调研课题之一,各大医院纷纷闻令而动,课题调研组也于近日前往市一院、市中医开展针对性回访。7月初,佛山市发改局就《调整佛山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意见》征求公众意见,这场停车困局的破冰之战在全城“打响”。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全市多家医院巧思迭出——绿化带在改造下寸土必争,接驳车如纽带穿梭往返,“代客泊车”见缝插针……硬是从牙缝里“抠”出千余个车位,为群众的停车负担卸下几分重负。
车位告急,供需失衡背后的民生焦虑
群众的声音,更能映照出问题。长久以来,佛山12345不断收到关于医院停车的投诉,字里行间满是无奈。在调研走访中,记者总结发现,有人抱怨,半小时的免费停车时间,连接送病人、领取报告这样的短时间需求都难以满足;有人吐槽,24小时60元/辆的最高限价,不仅高于周边地区,对就医的服务对象也毫无优惠可言;还有人愤懑,停车场保安在车位已满的情况下仍引导车辆进入,服务质效堪忧;更有住院患者,因收费标准公示不清,停车多日后离场时才惊觉需缴纳高额费用,堪称晴天霹雳。
医院也有苦衷。在调研会上有医院负责人表示,现在患者都按预约时间来,12小时5元的低价反而让车位周转变慢。某三甲医院停车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车从早上停到傍晚,明明两小时就能看完的病,占着车位不挪窝”。在供需失衡之外,管理上的拧巴、收费机制的僵化,让停车难成了块难啃的硬骨头。
招式频现,从空间挖潜到服务升级的探索
面对困局,医院们的解法各有侧重点。
5月出台的缓解停车难工作指引,给医院设置了行动框架。但真正的突破,来自每个医院在实际操作中的摸索。此前,市一院把绿化带边缘重新规划,硬是挤出20多个车位。据市一停车场负责人透露,经过不间断的改造,全院停车位总数已从1031个增至1121个,未来停车场拓宽行动还将持续推进,按规划还能再增13个车位。数字增长背后,是施工团队对着图纸反复丈量的心血,“既要保绿化达标,又要能停车,每厘米都得算着来”。此外,魁奇路和亚艺公园地铁口,专线接驳车反复往返于马路口和市一院之间,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实实在在分流了数百台私家车。院内40余名安保人员在高峰时段分片引导,代泊服务也让车主能先看病再管车,即将上线的智能屏则能更进一步解决“找位像寻宝”的痛点。市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些变化,都是从患者的投诉里找到的灵感。”
在市二院(卫国路院区),一方面,在经过场地调整后,日均新增了20个临时车位;另一方面,市二院的“免费”代泊服务更是锦上添花。据介绍,市中心院区空间有限,260个车位要应对上千住院患者和四五千的日门诊量,院方只能在管理上做文章。停车场安保人员表示,“把钥匙交给我们,执法记录仪全程拍着,保证不刮不蹭,确保患者优先去看病。”免费又安心的服务,成功让高峰等车时间从半小时压缩到20分钟内。
其他医院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市中医院通过警医合作来疏导就医高峰交通状况,免费接驳车直接把患者从岭南天地接过来;南海区人民医院编织6条院内公交线路,让公交出行比开车更方便;三水医院和汽车站协商错峰用车,早上腾出150个共享车位,解决不少人燃眉之急……在新增车位方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完成孕产保健中心南侧空地改造,新增停车位56个;伦教医院改造后也将新增地面停车位70个;高明区人民医院则通过改造院内三角花坛空置草地,为群众增加了43个停车位。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巧用绿化地带新增多个停车位。
走访中,记者更是意外发现,佛山大多数医院都鼓励职工“贴心”地将院内停车位出让给患者。这些被“抠”出来的停车位,被优化的停车方式,在“寸土寸金”里挤出民生空间,展示出佛山各大医院“解决问题”的韧劲。医之路堵点少了,就医温度自然也就高了。
长效之道,政策校准与多方协同的治理闭环
在医院的努力之外,政策调整正在为破解难题提供制度支撑。
6月30日至7月9日,市发改局就关于调整佛山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意见的公告征求公众意见,目前按照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对公立医院停车收费政策进行调整。
根据该收费意见征求公众意见稿,服务对象收费方面,停车免费时长将由半小时延长至1小时;计费时间单位将由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优化梯度收费计算方式,将“12小时内5元/辆,12小时后参照非服务对象收费”调整为“5小时内4元/辆,5小时后收费按每半小时2元/辆计费”;24小时最高限价从60元/辆降至40元/辆。非服务对象收费方面,计费时间单位将由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调整收费标准为每半小时4元/辆;24小时最高限价从60元/辆降至50元/辆。
市纪委监委的监督像根缰绳,既要拉着职能部门往前走,又要防止政策走样。从3次个别访谈、3次现场走访到6次座谈会,调研的细致程度,体现着对群众诉求的重视。接下来的全程监督,就是要确保每个措施都落到实处,不让“缓解停车难”只变成口号。
从全国各地的整治经验来看,江苏以“一院一策”破题,深圳有医院对就诊人员全天收费仅5元/辆,更有多个城市医院职工集体出让“停车位”给患者……这表明,解决“停车难”的核心依旧是“以患者为中心”,更需要交通、发改、卫健等多部门合力攥成拳头。佛山对于医院停车场的治理依旧道阻且长,未来更要聚焦于如何让更多社会停车场参与共享、怎样用智能手段预判车流等,只有始终盯着群众的感受来调整方向,才不怕找不到答案。
微评
医院停车难,是城市治理的“显微镜”。从绿化带里“抠”车位、用接驳车“转”压力、以智慧系统“提”效率等多措并举,展现出佛山各大医院在提升便民服务的巧思。而纪委监委的介入,更是助力这一民生问题从“投诉无门”走向“合力破解”。当政策有了温度,管理有了精度,市民的就医之路才能少些堵点,多些温度。
采写/摄像:南都记者 王倩 实习生 芦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高质量发展·微观察》佛山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