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联动举行,将通过“艺汇湾区”剧目展演、“艺韵和鸣”艺术讲堂、“艺境共生”美术展览、“艺美生活”惠民活动及“艺彩交辉”演艺交易五大板块,包含超100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为大湾区民众献上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盛宴。
诚邀戏剧爱好者及观演人士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nandent@163.com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
话剧《二月廿九》
出品: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
地点: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
时间:8月29日—31日
以幽默为镜,照见时间维度的残酷
“人生有几多个二月廿九?”
换句话说,“人生能有几个闰年?”
这是我看到剧名时浮现的第一个念头,二月廿九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四年才出现一次,偏偏剧中的老婆婆就是这天生日,用她的话来说,年过古稀,往后的日子好比“二月廿九”—多余、白赚。
这是一出独角戏,全程只有老婆婆一人在台上絮絮叨叨,与从未露面的老伴(设定为在浴室洗澡)以对话的方式,抱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烦恼,话语间充满自我调侃和幽默诙谐。
听说演员演了这个角色三十多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戏感很足,从颤抖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神态,走路的小碎步等等,你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演得太真实了。尤其是她爬上凳子要钉相片时,摇摇晃晃的凳子和颤颤巍巍的身体看得我心一揪。
剧本的细节也是同样扎实,我很欣赏港澳剧团创作的一点是,他们会把目光聚焦在社会边缘群体,通过观察某一类人的生活习惯来写剧本,这样写出的剧情也会更真实、更动人,常常在细微处给人触动,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婆婆并非无儿无女,相反,生养了8个子女的她在难得的生日时竟无一人在身旁,这个事实她不愿去深思,为什么电话迟迟不响?也许是时差,也许是等人齐了再打;为什么儿女们迟迟没到?也许在路上了……她总是会以各种借口来宽慰自己,为子女的缺席寻找各种合理化的解释,因为她宁愿忍受孤寂,也不想打扰子女的生活。
空巢老人的存在,大部分是囿于现实因素,或读书,或工作,或移民,子女一个个都离开家,越走越远,与父母见面次数越来越少。也许庆生之名只是一个借口,老婆婆更希望的是儿女能有一个来探望自己的理由。但可惜的是,在子女的生活中,永远有比母亲的生日还重要的事情。半折的自助餐、临时生病的狗狗、一家人出行的计划……这些事情的优先级全都排在老婆婆的生日——四年一次的“二月廿九”之前。
这部剧没有讲什么大道理,整体呈现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就是安安静静讲了一个老人的一天,但背后透出的现实,又不自觉让人深思。
它没有明显批判子女的缺席,而是通过老人的自我解嘲,让观众看到空巢老人的困境所在,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不煽情、不审判,只呈现,反而值得观众不断回味。
看完剧出来,突然很想给家里打个电话,你呢?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又是否把亲情存在了“闰年备忘录”里?
投稿人:京洛
空巢老人“毒舌”絮叨,好笑好哭
非常精巧的独角戏,非粤语能力者也可以get到几乎所有梗,字幕在舞台上方且字很大,放心观演。
不是多复杂的剧本,看宣传页就能明白:独居老人育有8个子女却各散东西,四年一度的生辰宴希望子女到贺,最终却无人前来。出彩的是亲切的台词和女主角源老师的演绎,非常细腻,一人分饰多角也切换丝滑。
一个小时像在听长辈絮絮叨叨,骂老公超毒舌,吐槽小孩对死亡没概念语出惊人,年龄差不多的朋友都过世只剩我一人,会反反复复忘了自己浇过花,希望小孩可以陪在身边,但被忽视的时候也很擅长自我安慰。偶然翻到老公准备的生日礼物,拆还是不拆,拆一层又放回去拆一层又放回去,笑起来也像热恋中的小女孩。
前3/4有多好笑,结尾就有多难过。等待大半天终于等到接连响起的电话,却都是无法前来的消息;两次来敲门的,都是传教士而不是心心念念的孩子;平安钟的铃声再次响起,能把她生日记在心上的人也离开了。
冷冷清清,又好像无解,因为我也是不想留在家人身边的小孩。有多久没听妈妈絮絮叨叨分享过她的心情,看完还是给妈妈打个电话吧。
投稿人:南姜咸蛋黄叉烧
编辑:李春花
(本文为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