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广宁县坐拥108万亩竹海,竹林面积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青皮竹纤维含量较普通竹种高1.7-2倍,是天然的“绿色宝藏”。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12.5%,377家竹企扎根于此。眼下,广宁县又锚定“2027年建成百亿级竹产业集群”的目标奋进。
日前,肇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采访团走读肇庆,此次走读活动采访主要围绕肇庆县域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家两大主题,聚焦肇庆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广宁县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以及鼎湖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围绕绿美生态、产业落地两大主题展开,探访了多家优秀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县域特色经济企业在肇庆的发展,了解到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创新理念。
竹产业的N种“打开方式”
采访团首站来到广宁县横山镇高新工业园区的广东嘉禾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刘中华带领大家走进车间,详细介绍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创新历程。该企业依托广宁丰富的竹资源,专注于竹纤维的研发与应用,成功突破物理法竹纤维绿色提取工艺,实现全材料可降解,真正做到了从青皮竹中提取出高品质可纺有机竹原纤维。
企业负责人刘中华特别强调,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认证,不仅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全程绿色环保,还推动竹纤维制品远销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及千万竹农增收。企业目前已与多家头部汽车制造商和家纺品牌建立稳定合作,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过滤材料、汽车内饰,并逐步拓展至医疗敷料、环保建材等高附加值领域。在践行“以竹代塑、以竹代棉”绿色理念的同时,企业也为广宁竹产业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可持续且可复制的新路径。
目前,企业一期项目年产1000吨可纺有机青皮竹原竹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年产值达3000万元,年税收约225万元,为当地提供超过100个就业岗位,切实带动居民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随后,记者团来到广东中竹肇宁竹业有限公司的竹工艺作品展区,精美的竹质相框和竹质篮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正是该公司重点建设的双生产线项目。
总经理李兰兰介绍,企业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致力于将传统竹工艺升级为现代竹产业集群,目前已成功开展三期竹编技能培训,帮助本地竹农掌握新技术,预计可带动周边500户竹农实现增收。
企业还积极构建“竹材—加工—废料—再生材料”的全链条闭环生产体系,竹质相框与竹质篮子两条生产线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千万元,年税收300万元。这无疑助力广宁“零碳竹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在竹科技研发与“以竹代塑”应用方面具备深厚积累,持有相关有效专利,也是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品牌“黄家竹艺”的认定企业。
记者团还走进董点酒业(肇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清新馥郁的梅子酒香迎面飘来。企业负责人周平介绍,公司始终坚持从源头把控品质,采用人工采摘无农残梅果,并以肇庆本地山泉水进行酿造,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执行高标准。同时,企业积极使用绿色能源,多措并举降低能耗,致力于将广宁深厚的竹乡文化与酒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肇庆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
而在阳光科密肇庆有限公司,正加速形成一条以“以竹代塑”为核心的竹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上下游一体化联动发展。公司重点布局竹纤维提取、竹塑复合等五大业务板块,致力打造完整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并将形成具有显著环保效益的新型竹基材料产业集群,推动竹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绿色可持续方向升级,成为广宁县乃至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宁县作为“中国竹子之乡”,竹林覆盖面积达108万亩,聚集了377家竹加工企业,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12.5%。高新工业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助力广宁实现到2027年建成“百亿级竹产业集群”的目标。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蔡雯 实习生李婷 李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