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联科技(301606)发布半年报。上半年绿联科技狂揽38.57 亿元营收、同比飙涨 40.6%,净利润 2.75 亿元增长 32.7%。
这家从深圳华强北走出来的 3C 配件厂商,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让市场重新审视这个曾在淘宝卖数据线的品牌,如今已成长为能与安克创新、倍思掰手腕的行业劲旅。
营收利润双增长,各业务板块全面开花
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绿联科技实现营业收入 38.57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0.60%;归母净利润达到 2.75 亿元,同比增长 32.74%;扣非净利润为 2.59 亿元,同比增长 28.89%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 20.33 亿元,同比上升 39.38%,归母净利润 1.24 亿元,同比上升 18.67%。
在各业务板块方面,充电类产品依旧是绿联科技的收入担当,凭借氮化镓充电器等多款新品的持续迭代与市场放量,上半年实现营收 14.27 亿元,同比增长 44.39%,占总营收比重达 37.01%。传输类产品实现营收 10.28 亿元,同比增长 29.00%;音视频类产品营收 6.30 亿元,同比增长 28.22%;存储类产品表现格外亮眼,在 NAS 新品的有力推动下,营收达到 4.15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125.13%;移动周边类产品也实现营收 3.04 亿元,同比增长 28.92% 。
在渠道布局上,绿联科技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成果显著。线上收入达 28.47 亿元,同比增长 36.79%。其中亚马逊渠道贡献突出,上半年营收 13.27 亿元,同比增长 42.24%,占总营收份额 34.43%。
国内电商平台中,京东实现营收 5.13 亿元,增幅 20.20%;天猫营收 4.25 亿元,增幅 21.93% 。线下渠道拓展成效斐然,收入 10.08 亿元,同比增长 52.90%,境外已成功进驻美国 Walmart、Costco、Bestbuy、B&H、MicroCenter,欧洲 Media Markt,日本 Bic Camera、Yodobashi Camera 等知名零售巨头渠道体系。
从淘宝小店到行业巨头,绿联科技的逆袭之路
绿联科技创立于 2012 年,彼时正值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兴起,配件市场需求大增,同时淘宝等线上平台迎来流量爆发期。创始人张清森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在淘宝开设店铺,开启了绿联的创业征程。创业初期,张清森以质朴的服务理念吸引消费者,承诺 “任何不满意都可包邮退货”,这一做法不仅收获了消费者的信任,还让 “服务” 成为绿联的品牌标签之一 。
随后,绿联科技通过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实现产品差异化突破。2011 年,国内高清电视流行,但市场上电视高清线规格单一,绿联科技通过调研,率先推出 0.5 米至 5 米等多规格高清数据线,成功打开市场。这一差异化策略在手机数据线等产品上同样奏效,公司营业额迎来大幅增长 。
2014 年,深圳成为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绿联科技也通过了苹果的 MFi 认证,获得苹果官方认可,产品得以进入欧美市场。此后,绿联科技逐步布局全球超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从一家淘宝小店逐步成长为全球知名的 3C 数码配件品牌,并于 2024 年 7 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完成了从草根到行业巨头的华丽转身 。
竞争激烈,绿联科技如何破局前行
尽管绿联科技在 2025 年上半年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但消费电子配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绿联科技面临着诸多挑战 。
在国内市场,倍思是绿联科技的强劲竞争对手之一。倍思成立于 2011 年,比绿联科技早一年,产品涵盖手机配件、车载产品、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其产品设计时尚,价格定位亲民,走的是高性价比路线,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在充电类产品上,倍思的氮化镓充电器设计小巧便携,部分产品还带有特殊功能,如支持无线充电且带有磁吸功能的充电器,与绿联科技的同类产品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
在全球市场,安克创新也是绿联科技不可忽视的对手。安克创新在充电技术领域深耕多年,品牌知名度高,尤其在海外市场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其产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品牌营销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给绿联科技的全球市场拓展带来一定压力 。
此外,行业内众多中小企业也在不断推出低价产品,试图抢占市场份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绿联科技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巩固自身在充电、传输、存储等核心领域的技术优势。
2025 年上半年,绿联科技研发投入 1.74 亿元,同比增长 24.99%,新增授权专利 298 项,涵盖智能充电、数据处理与传输以及终端产品的机械结构等核心技术领域 。同时,绿联科技还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新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渠道建设方面,要继续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提升品牌的市场渗透率。
近年安克创新等消费电子巨头,已经在撕去“充电宝选手”这样的单一标签。能否在充电赛道开拓多元业务、在技术创新产品优化中拓宽护城河,是绿联科技的新命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