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北京市民齐夏走进公安机关自首,过去几天,他逐步成为了电信诈骗分子的“帮凶”,帮助上游罪犯转移了上万元非法资金。
当前,齐夏正在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服刑,刑期一年。
一个陷入经济困难的退休老人,打了几通遮遮掩掩的扶贫电话,齐夏如何成为电信诈骗犯罪的一环?
在过往的一些帮信犯罪中,往往涉及大学生等年轻群体。而从本案可以看到,电信上游犯罪团伙也将目光投向了行为更为“隐蔽”老年人。日前,南都N视频记者向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与齐夏家属了解了这起案件的细节。
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老人齐夏在狱中服刑。AI制图
一张伪装成扶贫的“犯罪邀请函”
齐夏,1957年生,已经退休,因为收藏“古画”陷入了财务危机。一些“机会”在这时找上了他。
电话那头自称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询问齐夏是否有经济困难。对方还称,基金会手中有一个定向扶贫项目,齐夏可以下载相应软件,绑定银行卡后,可以申领“扶贫款”。
从2024年12月7日起,“扶贫人员”多次和齐夏电话沟通申领“扶贫款”的细节,每次结束通话前,对方都会特别提醒齐夏要及时删掉通话记录,称这是扶贫工作的“保密”要求。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杨柳向南都N视频记者介绍,上述行为像是一场“海选面试”,若“面试者”觉得扶贫说辞和删除通话记录的要求过于蹊跷,不予理会,不法分子一般会另寻他人。而齐夏展现出的兴趣,也让这场“面试”的背后的不法“生意”浮出水面。
12月13日,对方告诉齐夏,他们会向齐夏的银行卡内打一笔“扶贫款”,若齐夏能将这笔钱取现并转入指定的账户中,便能获得报酬。
14日,齐夏去银行转移了2万元资金,得到了500块的“奖励”。有了第一笔合作,双方信任更加牢固,开始在微信聊天中商讨后续。对方还是会叮嘱齐夏,每次聊完后要删除对方微信。
随后的15日、16日,齐夏依旧前往银行帮对方转移了5万元资金,三天时间共计转移7万元,获利3000元。
一个细节是,当客户有大额取现和转账时,银行会反复提醒切勿上当受骗。齐夏则用从“上家”那里学到的话术搪塞了过去,谎称家里装修买家具需要付现金。
值得一提的是,齐夏并非初犯。2023年,他曾将自己的银行卡有偿提供给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当时,法院认定齐夏的参与度与主观明知不深,且是初犯、偶犯,犯罪情节不算严重,以犯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缓刑。
此前,北京市反诈中心就注意到了齐夏异常的通话情况,也在14日监测到齐夏银行卡的取现情况。12日、13日、14日、16日四天时间里,反诈中心曾多次尝试电联齐夏,而齐夏均未接听。反诈中心还联系了齐夏的儿子,要其转告齐夏,接听反诈中心电话,不是自己的钱不要取。
就在齐夏自首的前一天,派出所民警还到访齐夏家,告知齐夏的老伴,齐夏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自首后,齐夏声称自己皆因受犯罪分子蒙骗才走上了犯罪道路。但他也供述,自己心里其实知道这些钱是电信诈骗的赃款。法院通过上述的诸多细节,结合齐夏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等,认定齐夏有主观故意的犯罪意图。
自首、退赔和认罪认罚,法院从轻量刑
齐夏被提起公诉,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人齐夏明知资金是上游犯罪所得而予以转移,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终,法院依法判处齐夏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杨柳向南都N视频记者详解了法院的判罚考量。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齐夏并不符合上述情况。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确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判罚标准: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次齐夏涉案金额达7万元,依照宣判时的司法解释,齐夏的涉案金额未达10万元及以上的“情节严重”范畴,量刑应在在3年以下。前文提到,齐夏有前科犯罪经历,鉴于其有再次犯罪的可能,公诉机关提出判处实刑、不宣告缓刑的量刑建议。但齐夏在此次案发后自首等行为,成为从轻量刑的重要情节。
齐夏3000元的违法所得由儿子齐新主动缴纳到了公安机关。主动退赃是被告人认罪悔罪的表现,,可依此考虑从轻处罚。
此外,依据我国现行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齐夏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接受公诉机关给出的量刑建议,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法院可在上述的自首、退赔情节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从宽量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类诈骗案件中,通过受害人的转款记录,如齐夏等作为“下游工具人”的踪迹往往很容易暴露,而“上游”的电信诈骗集团则极为隐蔽,难以锁定。
经查证,在此案中,几名电信诈骗受害人在网络平台上听信了犯罪分子的所谓“理财建议”,本以为是在犯罪分子提供的理财软件中投资,实际上,钱款直接流进了齐夏的银行卡。
从大学生到老人,帮信犯罪的新趋势?
齐新认为,父亲拮据的经济状况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经过这次,他希望父亲能安分一些,毕竟这已经不是父亲第一次“犯事”了。2023年,齐新突然接到派出所的电话,才知道父亲跑去邯郸不是为了卖画,而是“卖卡”。
临近退休时,齐夏开始把一箱箱“宝贝”搬回家,这都是他买来的古画。齐夏经常瞒着家里人买画,在这件事上,一家人很难沟通。“他总觉得我们什么都不懂,和我们说是对牛弹琴。”齐新说。
对于齐夏,收藏无疑是一笔“超前消费”。2019年,齐夏欠下了600多万元的债务。他把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房子抵押了出去,还欠了多笔信用卡透支欠款。
那之后,齐夏和老伴只能在北京郊区租下了一间一居室,一年房租3万多元。两人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不到一万元,除了支付房租和还债,他们还要在看病上花不少钱。齐夏患有糖尿病,医保报销后,每月要花近2000元看病。
齐新称,目前这笔债务还剩下几十万元。父亲在服刑,他每个月要帮父亲还1000多元信用卡。那些“古画”仍在家里放着。
杨柳介绍,在过往的一些帮信犯罪中,多涉及大学生、或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等年轻群体。他们法律意识薄弱,经济来源有限,但网络活跃度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兼职群等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而且能熟练使用网银,因此容易被犯罪团伙发布的“高额佣金”“轻松赚零花钱”的话术诱惑,出借银行卡等或者“代收转账”。但从本案中可以看到,上游不法分子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老年人。他们的社会参与程度更低,更习惯现金消费,在线下转移非法资金时不容易引起怀疑,具有一定隐蔽性。
法官提示,该起案件给广大老年群体敲响了警钟,切勿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要警惕“天上掉馅饼”,对所谓申领“扶贫款”,帮忙跑分或办卡、卖卡赚钱等行为明确拒绝。同时,作为子女也要更加关心家里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加强沟通,普及反诈防诈知识,发现老人的异常行为应第一时间制止。
齐新则有些无奈,他没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没法时刻看着老人。去年案发时,反诈中心在多次联系齐夏未果后找到了齐新,他曾当面叮嘱父亲不要乱来,也没能拦住。“老人的腿长在他自己身上,做什么事都得自己负责。”齐新对南都N视频记者说道。
齐夏将在今年年底结束服刑。考虑到母亲身体不好,齐新没把父亲被判刑的消息告诉母亲。“只是说拘留了暂时回不来。”
(文中齐夏、齐新为化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