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成了近两年的热门话题。肥胖仅仅是因为吃得多吗?中医如何看待肥胖成因?对此,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主任中医师张志海和主治中医师李瑜欣,从中医角度解读健康减重的原理与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能量食物过多摄入以及劳动强度的大幅度下降,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逐渐低龄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或体质指数BMl值大于28,即可评定为肥胖。
常用的肥胖测量指标有体质指数(BMI) 、腰围(WC)、腰臀比(WHR)、体脂率等,其中BMI是诊断肥胖最重要的指标,腰围可以反映腹部脂肪的积累程度。图片由院方提供。
张志海介绍,中医认为肥胖的本质是“五行失衡导致脏腑代谢紊乱”,当人体五行恢复平衡时,身体会自然回归正常代谢状态,体重也会随之调整。结合五行理论与临床经验,他认为,肥胖多与“脾虚、痰湿、气虚、血瘀”密切相关。而调和五脏代谢的关键,就藏在日常饮食、运动与中医外治法里。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五行失衡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代谢问题。
其中,土行对应的脾脏与肥胖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失常,容易产生痰湿。“脾虚湿盛”被认为是多数肥胖的主要病机,常表现为消化不良、大便黏腻、腰腹肥胖等症状。痰湿阻滞经络,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体重管理方法呢?李瑜欣提出,可通过三个方面调节五脏代谢:
饮食方面,可采取适当的轻断食方式,增加粗粮和粗纤维食物摄入。对于脾虚型肥胖者,应避免油腻和油炸食品。
运动方面,每日进行4公里左右快步走(约45分钟),研究表明餐前运动比餐后运动更利于脂肪燃烧。
此外,每周1次火龙罐治疗,对脾虚湿盛、大肚腩的肥胖者有奇效。该疗法将拔罐、刮痧、艾灸等传统技艺融为一体,通过温通腹部脾经和带脉,达到温补脾阳、健脾祛湿的功效。
据了解,火龙罐是由玄石与紫砂特殊烧制而成,罐内采用蕲艾制成的艾柱,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工艺制作而成。不过,专家提醒,体重管理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减重方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安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