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今天打开地图软件足迹功能一查,三年间,我走遍了86.8%的佛山。
指针拨回2022年8月11日,作为应届校招生、南都佛山新闻部新人,也作为北方人,我第一次踏足这座南方陌生城市。时光荏苒,1000多个日夜里,不乏欣喜、满足,也有过彷徨与焦虑。好在,过往经历一遍遍打磨着精神内核,“打工人”渐渐进阶“观察者”,千余篇撒在互联网里的署名作品,刻录着一个青年记者的成长。
本期自述人:南都记者 孙振凌
在地方站三年几乎所有领域都接触
脑袋无意中积累许多“避坑指南”
到地方站做记者,不用担心无处释放“能力”,哪怕还只是“潜力”。
到岗第一周,我便“独自上阵”。那时候是出席一个公安的活动,满是新奇,现场转悠来转悠去,一结束马上坐在现场的椅子上完成了稿件,最终发布前也只改了标题。
后来,对挑战的到来习以为常。镇街调研、数据榜单、视频策划、出镜口播、活动主持……技能点在实践中不断加成,直到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成了那个传说中的“六边形战士”。
其实,这是很多地方站记者的常态。提起记者,很多人印象里是全国追热点的“旅途奔忙者”,但在地方站,我得到一个深耕区域的机会,长久扎根于此,观测百业、记录百态,往往一个人就要肩负一个区大大小小的所有新闻报道。三年间,时政、民生、文旅、产经、科技、金融、交通、教育、医疗……几乎所有领域都接触一番,我是北方人,却对佛山这座城方方面面如数家珍。
入行早期,民生社会新闻给我带来极大的锻炼,在追寻事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去现场”的意义:多看、多听、多思辨,才能离事实更近一步。也正是在一次次冲刷信息洪流、平衡多方角力,而后又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保持理性与克制。
有趣的是,脑袋里无意中也积累了许多“避坑指南”。记得有一次,接到一起关于高速ETC的不合理收费的民生报料,我问领导:没买车,没办过ETC怎么办?领导答:查资料、去现场。后来,果然在不断“假装老司机”的过程中成为“老司机”。
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当厂房被垃圾侵占、买房质量有问题、小区电梯常下坠、烂尾楼又现套路、停车位捆绑销售……不断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中,“防诈骗”知识库在一个刚出社会的青年人脑袋里急速扩充。其间,当然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不久前,某转型做短视频挺成功的新闻当事人发来消息:“有空来我厂里喝喝茶哦。”
和警察攀谈 在医院假扮家属
在区长办公室与官员谈区域发展
太阳升起的每一天,记者都迎来从不重复的体验。虽然大多是平凡日常,但总算是攒下了一些闪着光的碎片。
也是某个8月份,佛山遭遇异常凶猛的雨季。绝大多数人待在家中避雨时,一个线索丢到群里,我便独自打车冲进了水浸严重的第一现场。
跟村民溜进封锁线、和警察攀谈、在医院里假扮家属、与周边的市民聊天搜集信息……一晚上,“痴狂”状态下的i人化身社牛。深夜未归,随便找个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淡定爬上一座居民楼,在陌生人家的门口,拍到了桥底大面积水浸的独家画面。
最终,相关报道完善了警示设施,如推动了积水深度的电子警示牌完善、更新了排水设施等。想到以后的每一个大雨天,那座大桥以及通行的市民都因此多了一份安全保障,心里总还能涌起一阵满足感。
2024年4月23日,孙振凌在南海九江大桥沉船事件现场采访。
去年4月,九江大桥沉船事故现场,印象里同样下着大雨。多路媒体云集,“六边形战士”浸入新鲜的新闻现场,“洪荒之力”一下子觉醒。在几位同事的配合下,我上午出镜拍摄现场直击视频;中午多方采访挖出独家信息;下午,用手机架起一场直播全程解说……各类报道形式轮番登场,我们用小分队作战模式脱颖而出。
记忆的标签不全贴满了惊险刺激,也有些故事平稳但深刻。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叹,正是因为记者这份职业,让我能在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偶遇”那些“关键角色”。
2023年,我所负责的区新区长上任刚刚半年,努力争取加之机缘巧合,促成了我对他的独家面对面专访。
“为什么要重返制造业?”“城市中心做的工业有何不同?”
在区长办公室,一个“新闻新人”,与一位履新不久的官员平等对谈区域发展,得益于平日积累和细心打磨,最终刊发的文章获得这位领导的认可,在当地圈子里广泛转发,“孙振凌”这个名字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见。
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的时刻,比如对高明有轨电车的持续追问,比如对国保单位东华里的前路探寻,比如对佛山地铁降本增效的一声叹息,再比如一条断头路、一次见义勇为事迹……我把自己藏在一个个热点事件背后,推动更多人、事“被看见”甚至问题“被解决”,有幸推动的一些小小改变,构成了我职业生涯中弥足珍贵的成就感。
总有一些故事等待被挖掘
追求城市发展观察者“青年视角”
从业两年多后,基于对新闻规律的把握和区域认知的深化,日常报道之外,我有了一些观点“表达欲”。于是,今年春节过后,我主动开启了个人栏目《振在观察》的连载,到现在已经更新了十几期。
栏目开篇,我以一篇《从市委书记开年返乡招商,看佛山如何“DeepSeek”》透视了佛山拼经济的“开年之战”。最终,得到副市长的公开称赞和转发,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这个栏目的初衷,本意是给自己的日常观察与评论整合成一份“作品集”,也是我持续开拓表达视角、尝试打造个人IP的一个尝试。内容上,我既不舍弃文字的严肃表达,也采用视频出镜评论的方式讲述,文本和出镜基本完全由自己策划,渐渐也成为南都佛山站对时政热点深度观察评析的窗口之一。
在佛山,全国性的热点并不常有,但总有一些故事等待被挖掘。我关注东平河两岸的崛起、关注行通济的IP转化、关注机器人产业在佛山的落地生根、关注抗疫灭蚊与基层治理的联系……观点笔触也许还稍显稚嫩,但我不舍追求城市发展观察者的“青年视角”。从“怯场”到“在场”,我享受和城市共鸣、共成长。
我愿意将在南都的工作形容为一场“闯关游戏”,每天去结交不同的NPC,完成一个个主线任务,还得同时进行无数的支线任务“刷经验”。有时候,你卡在难关前一次次失败又重来;有时候,面对高难度副本直接想拖延甚至放弃。不断“打怪升级”,有的艰难困苦,有的酣畅淋漓,经历使你不断强大,但只要游戏没结束,新的挑战永远扑面而来。
说到底,记者只是一份看起来没那么枯燥的职业,我也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27岁青年。庆幸的是,我在很多时候完成了自洽,把新闻当做生活的眼睛,借着平台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在工作之外,也得以达成一些闲适和热爱。
很多人说,这不是一个做新闻的最好时代。事实如此,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辜负每个时期的自己。你要观察力永远在线,你要敏锐捕捉值得被看见的角角落落,你要用震颤的同理心感受周遭,你要深度地思辨谋虑将来,要用理性的表达呈现事实。我用作品记录明天的历史,作品同样塑造今日的自我。
所以,不后悔三年前那个“南下”的决定。更感谢南都,给了一个年轻人发声、成长、做自己的平台。
2025年9月5日GA1213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孙振凌
本期编辑 李芷琪
编辑:李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