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湾区之名”联手“登顶” 这项“第一”背后有怎样的创新之道?

南都N视频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09-06 09:18

最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榜首。

在这项比拼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并非“一举登顶”: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经在这项排行中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二。

这不是简单的名次轮换: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创新格局中地位的提升,更意味着,在全球创新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由广深港引领的大湾区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开创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范式。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并非易事。此前,创新集群排名主要依据专利申请量、科研期刊量两大指标,前者反映创新集群的科研转化能力,后者反映集群的科研水平能力。今年,WIPO则是首次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纳入评价体系。

正是这一“变量”的加入,重新塑造了创新集群的排名格局。

而这一变化背后,是来自全球对于城市创新活力理念的更新和变革:创新不只是技术突破本身,更是前沿技术与市场、资本、产业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工程。

8ff79316-383c-4ef4-b92f-2d1d79dd3d13.png

当全球创新竞赛步入深水区,深圳、香港、广州三座跨越不同制度、不同货币、彼此还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超大型城市,却以合作形式成功登顶,背后折射的正是大湾区城市创新路径的深刻转型。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座代表性城市,深圳、香港、广州组成创新集群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系统创新力,特别是当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的壁垒逐渐消弭,广、深、港三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出“1+1+1>3”的集群效应,开创出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其中,广州不仅是商贸与交通枢纽,更持续夯实创新“家底”:2025年上半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754件,同比增长20.8%,为“知产”变“资产”提供坚实的产业腹地。

深圳则着力打造“创新引擎”——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专利授权量连续7年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

香港近年来不断强化其“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的双重角色:既是内地资金和企业走向世界、国际投资者和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超级门户”,也是推动国家高水平双向开放的核心平台。

尽管从单项数据上来看,“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专利申请量、科研期刊量、风险投资交易量都不是最突出的,但其组合却能实现“全能冠军”式的协同跃升,彰显的恰恰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大湾区城市群,在功能互补、协同发力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

cbe2d770-fa28-406c-8a34-cbd530206bbe.png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步探索都备受瞩目。而此次“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问鼎全球,更清晰地传递出一个新信号:走出同质化发展困局,大湾区正在构建起竞争中共生、协作中共赢的新生态。

在这一方面,大湾区以实践给出答案。

表面上看,广、深、港在三地人才、产业、资源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从未走向“内耗”与“排斥”,反而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

从河套深港合作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到广深共建科技创新走廊,再到三地联合设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际风投,大湾区正在做的,不是分蛋糕,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这套带有鲜明大湾区特色的“协同创新方法论”,正是“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带来的启示,也代表着区域发展理念的升维。

站在“世界第一”的新起点,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使命。当城市边界日趋模糊、创新要素加速聚合,在全球创新竞赛的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用实践打好科技协同的下半场。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刘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