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35岁医生开发可溯源临床指南智能体,破解“幻觉”难题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9-09 14:38
图片

当各行各业热衷于探讨AI的宏大应用前景时,容错率极低的医疗领域却对其存在的“幻觉”问题一直持谨慎态度。如何让AI在严谨的医疗实践中既博学又可靠?

今年9月,35岁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高少伟博士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一款能自主思考、调用工具、并提供全程可溯源的“临床指南Agent(智能体)”。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将AI医疗从“对话工具”升级到“临床伙伴”的重要改变,为医疗AI的安全落地提供了路径参考。目前这款Agent主要支持疼痛学、麻醉学和肿瘤学(肿瘤学目前主要收录的是NCCN的内容)这三个学科的临床指南查询。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按照过往经验,医生查阅并梳理某一特定手术术式的麻醉管理要点,可能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而使用这款临床指南Agent后,基本一分钟内就能得到结构清晰、来源权威的答案。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款能“自主思考”的AI智能体,竟出自一位并无编程专业背景的临床医生之手——他是如何做到的?

(体验Agent请点击https://llm.zsymzk.fun) 

图片

医学指南Agent页面。

01/

痛点突围:

从“信息海洋”到“一针见血”

临床指南是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管理的“金标准”和权威依据。然而,各类医学会发布的指南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医生想要精准提取和梳理所需信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此外,大量前沿指南以英文发布,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医生而言,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门槛。

近年来,虽然涌现出知识储备丰富的通用大模型,但其固有的“幻觉”问题——生成似是而非或完全错误的信息——为容错率极低的医疗领域埋下了风险,医生无法完全信任AI给出的答案。

图片

高少伟医生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

这些临床工作中的痛点,深深触动了高少伟。“直到我接触到Agent技术,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高少伟医生兴奋地表示,“Agent强大的工具调用能力,就像给大模型装上了‘手脚’,让它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能真正‘深入实践’、精准执行复杂任务的实干家。它的潜力巨大,非常适合完成临床指南的精准化查询这项工作。”

02/

技术破壁:

让AI学会“查文献”,每一步都可溯源

与传统的大语言模型(LLM)相比,高少伟医生开发的临床指南Agent实现了一次关键性的进化。其核心区别在于从“单轮问答”模式跃升为“多轮协作”的智能体模式。

高少伟指出,传统的LLM更侧重于单轮问答,即用户提出问题,它直接给出答案。虽然LLM的知识储备庞大,但面对需要多步骤协作和多信息源支持的复杂问题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信息不准确的情况。

这款临床指南Agent的核心竞争力,正来自于其背后精巧设计的工具箱。

它的工作流程分为精准的两步:首先,“查询索引工具”在预先构建好指南知识索引数据库中,迅速定位到最相关的指南文件或在线网页的“存储路径”。这里只查询路径,不直接给出内容;随后,“提取内容工具”会完整地提取出该地址下相关的整段原文内容,而非碎片化的信息切片。

图片

医学指南Agent页面。

这种设计哲学至关重要。高少伟强调:“医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上下文关联性对医生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指南内容被过度拆分、碎片化,可能会导致医生断章取义,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

此外,该Agent遵守“辅助而非替代”的原则。它会提供详尽完整的参考文献及超链接,方便医生一键溯源、核对原文。如果多份指南对同一问题有不同阐述,Agent会同时呈现并提示差异,将最终的解释权和决策权完全交给医生。若问题超出既有指南库范围,Agent会诚实告知“未在指南库中查到,”,而非用大模型的臆想来填充,保障临床安全。

图片

医学指南Agent会标注参考文献和超链接。

03/

试用反馈:

日均提问量超100次,帮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

目前,这款Agent已在中山一院麻醉科、疼痛科试用,暂未收到准确性不佳的反馈建议。高少伟还将Agent分享到多个全国医生群中。从后台数据来看,临床指南Agent日均提问量已超过100次。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按照过往经验,医生查阅并梳理某一特定手术术式的麻醉管理要点,可能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而使用这款临床指南Agent后,基本一分钟内就能得到结构清晰、来源权威的答案。

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冯霞教授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

“前几天在门诊,我接诊了一位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都比较特殊的患者。根据我的经验,我高度怀疑他患的是一种名为‘平山病’的罕见疾病。在过去,遇到这种疑难病例,为了确保诊断的万无一失,我往往需要让患者先回家等待,自己查阅大量的指南和文献,这个过程比较耗时,也增加了患者焦虑的等待时间。但现在完全不同了,我当场就可以通过临床指南Agent进行查询。它能在极短时间内,从最规范、最权威的指南或文献中提取出关于‘平山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要点和治疗方案的所有关键信息,并且每一项内容都清晰标注出来源出处。这使我能够当场进行精准比对和研判,大大缩短了诊断周期,提升了诊疗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处理疑难杂症的信心和能力。”

冯霞教授进一步阐释了Agent的深远意义:“医生个人再聪明、经验再丰富,其知识储备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疾病领域。这款Agent就相当于一位医疗领域的专业‘全能导师’,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填补知识盲区,尤其是在复杂的围手术期,为患者安全提供了又一层坚实的保障。同时,它对于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和诊断治疗能力提升,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他们决策的准确率和规范性。”

04/

医疗创新:

没有编程背景,他如何做成AI智能体?

有趣的是,这款Agent的诞生本身,也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故事。开发者高少伟医生一直热爱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ChatGPT爆火后,更是点燃了他对于AI的钻研兴趣。高少伟表示,此前他并无专业编程背景,代码编写的能力不及专业编程人士。此次成功得益于“让AI辅助AI开发”的“氛围编程”(Vibe Coding)新范式。他利用AI作为智能助手,在代码补全、错误修正乃至代码生成等环节获得了巨大帮助。

图片

高少伟医生。

“这款临床指南Agent的诞生,我主要负责提出核心构想并进行实践验证,而大量的具体‘代码实现’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AI协助完成的。”高少伟感慨道,“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未来的医生,角色将更加多元。我们不仅可以做专注于临床诊疗的专家,更可以成为利用AI技术推动医疗行业进步的创新者与赋能者。”

展望未来,高少伟医生目前的计划是积极扩展Agent支持的学科范围,补全更多临床指南,以便服务于更广泛的医学领域和更多科室的医生,让这项创新成果惠及医疗行业。冯霞教授表示:“临床医生最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用什么AI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拥抱技术,发挥自主研发能力,我们就能抓住这次AI浪潮的机遇,助力医疗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章智琦

受访者供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